话音刚落,会议室内响起了几人的私语声。
不一会儿,哈维兰开口说道:“艾瑞克教授,我有点不同的意见。”
艾瑞克示意他继续,其余三人也都静静地听着。“关于伦琴作为最终候选人我没有意见,但是布鲁斯·李是不是有问题。”
“原谅我称呼他的英文名字,因为他的清国名字实在太难发音了。”
“首先量子论的提出刚刚不到一年,虽然有光电效应的验证,但依然不够充分,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
“其次,布鲁斯·李是一个清国人,那里是什么情况,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
“如果一个西方世界的科学最高奖项,竟然颁发给清国人,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质疑奖项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严重一点,甚至会有不好的政治影响等。”
“最后,我听说布鲁斯·李的为人十分高傲,经常口出狂言,在他还是本科生时,就当场挑衅开尔文勋爵等物理前辈。”
“这些是我认为他不合适的理由。”
“至于1-4的成果,我认为从重要性看,没有高下之分,只不过伦琴的发现确实最早,所以首届诺奖颁给他,比较合情合理。”
当哈维兰说完他的看法后,会议室内陷入安静,其余几人好像闻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气味。
就连艾瑞克也忍不住朝哈维兰看去,后者面色平静,仿佛刚刚在陈述的是事实,没有任何偏见。
这时,奥斯特忽然说道:“哈维兰教授,我认为你刚刚的话有些偏颇。”
哈维兰闻言没有生气或动容,而是微笑着回应对方,表示愿闻其详。
奥斯特继续说道:“各位,我们要始终记着,诺贝尔先生在遗嘱中的要求。”
“他曾说:物理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
“既然连国籍都不重要,那职业身份、性别、年龄、候选人性格就更不重要了。”
“我更反对的是,学术评奖不应该与政治沾上关系。”
“不管现在东西方之间有没有战争,那都是一部分人的事,不是科学家需要考虑的事。”
“当然,除非发生那种亡国灭种之类的不可原谅之战争,才是需要考虑影响的。”
“从单纯的科学成就及重要性而言,量子论比其它五个成就都要更强一筹。”
“这一点,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没有异议。”
“我们就按照最朴素的道理即可,谁最好,奖项就颁给谁。”
“所以,我建议最终候选人是普朗克、布鲁斯·李。”
“另外,我再补充一下,第一届物理诺奖颁给清国人,反而更能突显诺贝尔奖的至高无上。”
“它超越了一切偏见,以后全球的所有物理学者都会为之奋斗。”
“狭隘会阻止科学的发展。”
呼!
当奥斯特振聋发聩的话语说完后,在场的几人明显动容了。
可以说,奥斯特和哈维兰,完全是两种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
不过,可能由于奥斯特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反正不在瑞典,不会与哈维兰产生什么冲突。
所以他才会那么直接。
换成其余三人,就算不同意,恐怕也会讲的很委婉。
哈维兰脸色依然平静,没有因为公开的反对而失态。
此时,会议室内重新陷入平静。
三个评选成员,三种意见,剩下的萨维奇和奥洛夫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原则是:举手赞同,少数服从多数。
并且不怕有人恶意操控,因为五人小组选出的最终候选人,还要经过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全体院士投票,通过才行。
因此,整个过程,没有谁可以能量大到控制所有人。
萨维奇说道:“我认同奥斯特教授的观点,学术应该只看成果大小,摒除所有偏见。”
“但是如果从理论和实验的分类角度而言,我更倾向于艾瑞克教授的建议。”
“物理诺贝尔奖应该表现出,对理论成果和实验成果,有同等的关注度,两者有各自的评判标准。”
最后一直没发言的奥洛夫,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又经过反复的讨论后,五人举手表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