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李奇维的第一次出手:电子角动量(求月票求订阅)
激情过后的玻尔并没有发生想象中的爆种。
不会依然不会。
自然科学从不在乎人的意志。
灵光乍现通常需要深厚的基础。
诸如牛顿被苹果砸到,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凯库勒梦见衔尾蛇,提出苯环的分子结构。
这些都只是科学领域的美丽传说而已。
玻尔所崇拜的,永远是像李奇维那样的硬实力。
以绝对冷静的头脑,思考绝对冰冷的宇宙真理。
处于贤者时间的玻尔,现在就非常冷静。
不过他尝试了一会后,就放弃了。
心中苦涩,果然人与人的差距比人与狗都大。
接下来的假期,玻尔恢复了他富二代的身份。
脑子里不再去想行星模型的问题,而是带着玛格丽特在丹麦玩了一个遍。
期间,玻尔还去了玛格丽特父亲的工厂,毛遂自荐想要解决工厂遇到的工艺难题。
玛父喜出望外,自己这个准女婿可是大科学家布鲁斯的学生,怎么也得有他老师一半的实力吧。
于是乎,玻尔穿着工服,跑到车间一通检查,终于发现了问题。
原来是机器上的某个金属部件,因为天气变冷,发生冷缩,导致结构改变,从而发生故障。
玻尔建议提高温度后,问题就解决了。
这一下可震惊了所有人。
玛父特意拉着玻尔在工厂内炫耀,自己女儿的眼光就是好。
工厂的工人们都附和老板,个個都夸玻尔果然是大博士,就是厉害。
玛格丽特也美目涟涟地看着玻尔,心中非常骄傲。
这倒把玻尔搞的有点不好意思。
这种小问题都根本算不上物理问题。
这时,玛格丽特笑道:“玻尔,你看,在我父亲眼里天大的问题,到了你这里,就是小菜一碟。”
“或许你可以再求助一次你的导师了。”
玻尔此刻恢复了自信。
之前他一直觉得,布鲁斯教授指导自己已经够多了。
不能什么事情都要找导师。
所以,他内心更想依靠自己的力量。
然而,经过了这次工厂维修事件,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就是因为交流才成长的。
没有那晚玛格丽特的谈话,或许玛父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而且布鲁斯教授在发表量子论的时候,也得到了普朗克教授的帮助。
自己何德何能,敢和导师比,觉得可以不用依靠任何人。
念头通达的玻尔只觉得浑身轻松。
他决定开学后,就向李奇维再度寻求帮助。
“导师,这一次你会像指点钱五师一样,为我破除迷惘吗?”
玻尔喃喃自语,浑然不去考虑李奇维能不能做到。
在他心里,布鲁斯教授是万能的。
而此刻,玻尔心中万能的导师,却是有苦难言。
原来玻母在看到儿子那晚的消沉情绪后,就要求玻父给李奇维打一个电话。
让玻尔的导师好好劝劝玻尔。
玻父本来是不肯的,在他看来,这是学术上的事情,而且是玻尔自己的事情,玻尔必须去承担。
难道人还能一辈子靠父母和老师吗。
然而玻母一发火,玻父瞬间就蔫了。
作为大学教授,玻父温文尔雅,就是有点惧内。
于是,他通过关系,找到了李奇维在园大街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中玻父语气谦卑,非常真诚地解释了来意。
李奇维听后,爽朗一笑,让他们放心。
但是挂断电话后,他就只能苦笑了。
因为他也没法解释电子的稳定态轨道问题。
最好的说法就是:它就是那样的,是公理,是自然现象,没什么好解释的。
就和光速是30万公里/每秒一样。
他之前所谓对玻尔的指点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他总不能直接怂恿玻尔说:你就大胆提这个假设,不用去考虑合理性。
这显然不是一个导师该说的话。
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实确实是有一个证据的。
李奇维知道,真实历史上,剑桥大学一个叫尼科尔森的人,他发表了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帮了玻尔的大忙,让玻尔有充足理由提出电子轨道是不连续的假设。
在经典物理学中,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动量。
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p=mv】。
同理,若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则称呼它的动量为角动量。
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线速度再乘以半径:【l=mvr】。
所谓线速度,就是物体沿运动轨道的瞬间切线速度。
根据行星模型的解释,电子绕着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则电子就具有角动量。
在经典物理学里,角动量应该是连续的,可以取任何值。
但是尼科尔森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发现,电子的角动量不是连续的。
它只能是【h/2π】的整数倍,h就是普朗克常数。
当时这篇论文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因为尼科尔森是个不知名的人。
但是玻尔却从中找到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为什么电子的轨道不连续,会有稳定态轨道?
因为电子的角动量就是不连续的。
这下玻尔的理论就逻辑闭环了,再也不是循环论证。
虽然尼科尔森的实验比较粗糙,要到几年后才会被精确地重复。
但至少有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不是。
总比直接提出稳定态轨道假说要好。
而且在后来,电子角动量不连续这个证据就不重要了。
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现象被完美解释,证明了玻尔假说的正确性。
可以说,电子角动量这篇论文,就是帮助玻尔下定了决心而已。
如果最后实在没有证据,玻尔肯定也会硬着头皮发表的。
但是现在,因为李奇维的原因,玻尔提前研究了行星模型。
历史已经改变,尼科尔森肯定还没有发表论文。
李奇维那叫一个愁啊,他又不可能亲自下场去发表这篇论文。
但是上天就好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似的。
事情有了意外的转机。
——
第二天一早,李奇维照常帮助《自然》审稿。
他现在还顶着一个《自然》期刊荣誉主编的名头。
随着物理学大世缓缓拉开,各路天骄轮番上场,这给期刊审稿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原因很简单,现代物理学相关的论文都太高深了,不少论文,审稿人根本看不懂。
或者就算能勉强看懂,也分辨不了其正确性,不知道该不该发表。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真实历史上,很多人都骂过《自然》期刊的审稿人。
认为他们的水平太差了,经常把一些米田共发表出来。
现在的《自然》期刊,这种情况更严重。
因为李奇维的原因,《自然》的权威性一骑绝尘,相当于期刊界的诺贝尔奖。
提前很多年,达到了它后世应有的地位。
每天都有无数的稿子投来。
普通的论文还好说,洛克耶自己的团队就可以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