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末路忠臣
曾几何时,辽国终于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
“谴责”这样的字眼,谁能想象竟出自曾经天下无敌的辽国之口。
现实就是这样冰冷且残酷,拳头大的时候,根本听不进道理,拳头比别人弱的时候,突然变得彬彬有礼,被人欺负了也懂得不再动用武力,而是心平气和的“谴责”。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天大的事都可以坐下来谈一谈,大家讲道理嘛,对不对?
尽管耶律洪基与赵孝骞从未见过面,但这一两年通过战争打过的交道,耶律洪基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人,竟然有了几分了解。
别的不说,单说赵孝骞劫耶律南仙这件事,不必怀疑,只看这蛮横不讲理的做派,就一定是出自赵孝骞的手笔。
说好的礼仪之邦,你特么给我梆梆梆……
不是说华夏中原数千年道德治世吗?不是说中原汉人世受圣贤经义文章熏陶吗?
结果你们就熏出了这么个玩意儿?
招呼都不打,把辽国如似玉的成安公主劫了,何其狂妄卑鄙,何其没素质!
耶律洪基气得肝儿疼,他发现把权力渐渐交棒给耶律延禧的决定无比正确,以他这把年纪,若再被赵孝骞气几次,恐将不得善终。
耶律延禧没事,他年轻,经得起打击和侮辱。
下旨之后,辽国迅速派出了使臣,直奔南方宋营,与宋军交涉关于成安公主被劫一事。
而辽宫内,耶律洪基和萧兀纳则坐在大殿内,商议宋辽两国下一步的走势。
大殿内陪坐的,还有耶律延禧。
接手辽国权力后,耶律洪基常把他带在身边,无论与臣子商议朝政,还是批阅奏疏,或是决断辽国重大事宜等等,耶律延禧都陪坐一旁耳闻目染。
萧兀纳的官服已换成了紫袍,三路兵败,唯萧兀纳这一路保存了一半的兵力,并且第一时间赶回上京请罪。
他的举动终于感动了耶律洪基,从此受到重用。
兵败之后,萧兀纳便被任为北院枢密院副使,耶律洪基更是频频召他入宫,以国事相询,明眼人都看得出,萧兀纳的地位一跃而升,几乎已成了托孤顾命重臣的存在。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萧兀纳被重用,随着皇太孙耶律延禧监国,耶律延禧的大舅子萧奉先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如今的萧奉先虽然还只是军中的一名都统,并未升官,可耶律延禧对他深为信任,大小场合都不忘带上他。
萧奉先被渐渐重用也能理解,毕竟耶律延禧刚刚监国,试着接手权力,手底下的班底很薄弱,这个时候必须要重用身边的属臣或外戚,他们将是耶律延禧顺利接手权力后的第一批班底。
空荡的大殿内,耶律洪基满面忧虑,与萧兀纳一同盯着面前的辽国地图。
地图上画着几道鲜明刺眼的箭头,由南至北指向燕云十六州。
深深叹息之后,萧兀纳道:“陛下,臣必须直言,宋军接下来的目标,必然是燕云十六州,只看时日早晚而已,不论早或晚,赵孝骞是一定会对燕云十六州动手的。”
耶律洪基默然点头。
现实很残酷,但它就是现实。
宋军觊觎惦记燕云十六州,已非一朝一夕,从当年的宋太宗赵光义发起北伐开始,宋国的战略意图就已赤裸裸地摆在辽国面前。
燕云十六州,是宋国的必取之地,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年宋军的实力还不如今日,宋太宗都敢发起北伐,试图收复燕云,更何况如今宋军的实力已经很强大,辽国都不敢轻捋其锋,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再次发起北伐?
更残酷的现实是,辽国如今明知宋军接下来的举动,君臣朝堂却已无必胜之心,仿佛每个人都已预料到接下来的失败,燕云落入宋国之手的必然结局。
“为今之计,如何处之?”耶律洪基沉声问道。
萧兀纳叹了口气,苦笑道:“征调举国兵马,驻防燕云,拼尽国本守住,大辽若失燕云,南方已无屏障,宋军迟早北上,大辽有亡国之虞。”
耶律洪基身躯一颤,面色发白,下意识望向他的孙儿耶律延禧,满目苍凉。
耶律延禧仿佛明白了什么,脸色也变得苍白起来。
“如何守住燕云?如何挡住宋军?”耶律洪基苦涩地问道。
萧兀纳摇头:“臣只能说,尽力而为吧,宋军的火器,至今没有克制之法,上次与宋军交战,臣试着建造壕沟以避宋军火器,此法收效甚微,我军固然可以避免伤害,但终被困于战壕之内进退不得。”
“最终的结果,也只是自缚手脚,眼睁睁看着宋军逼近,臣麾下的将士付出了惨痛的伤亡,证明了这条路其实是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