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上奏不法
侵占农田,欺行霸市什么的,赵孝骞不好深挖,没有太大的意义。
就算证据充足,也根本动摇不了柴家。
在朝堂诸公的眼里,这点小罪名根本不算个事儿。更何况柴家还有免死金牌,拿到哪里都办不了。
但收容朝廷钦犯,江湖盗匪,当地官府不敢入门查究,这一条就值得玩味了。
这条罪名可大可小,看怎么操作。
特权掌握在柴家人手里,但权力同时也掌握在赵孝骞手里。
柴家的特权不过是一面盾,只能抵御伤害,但赵孝骞手里的权力却是一支锋利的矛,如果刺不穿盾,不妨多刺几次。
拍了拍手里的案宗,赵孝骞指着上面关于收容朝廷钦犯的内容,道:“这一条,皇城司重点查一查,拿到具体的实证。”
赵信躬身:“是,三五日内必有消息。”
“另外,在柴家府邸附近布下皇城司眼线,从今日起,严密监控柴家进出之人,若遇可疑,可临机秘密拿问,但不可打草惊蛇。”
“是。”
赵信退下,赵孝骞继续翻看案宗,越看眉头皱得越深。
厚厚的不法证据,皆是柴家干的,皇城司的调查不会出错,柴家的恶迹不仅在大名府,还包括河北东西两路多府多地。
柴家不问政,不涉政,当代家主柴若讷除了世袭崇义公外,也就兼了一个“判官公事”的闲职。
但柴家的商业版图却发展得极广,大宋北方各地皆有商铺,商队和田地。
柴家如此扩充商业版图,积累财富的过程并不干净,为了攫取利益,柴家干过不少让人家破人亡的恶事。
这个家族的商业版图扩充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笔笔血债,而当地官府根本不敢问。
可以说,柴家已成了大宋的一颗毒瘤,他们欠下的血债就算全族被诛也不过分。
赵孝骞难得耐心地翻阅了许久的案宗,皇城司查出来的一桩桩跟柴家有关的案子,赵孝骞越看心头怒意越盛。
最后索性合上了案宗,不忍再看下去。
行了,已经够了。
他的心里,已对柴家判了死刑,既然是死刑,剩下那些案宗看不看,已经不重要了。
成年人的爱憎,不会那么莫名其妙,因果都是有迹可循的。
那种在大街上你踩了我一脚,我撞了你一下,购物时莫名被嘲讽几句,这样的矛盾是构不成生死大仇的,否则未免就显得可笑了。
真正的生死大仇,要么关乎正邪善恶,要么关乎利益。
当然,或许也关乎亲情爱情。
赵孝骞本身与柴家并无恩怨,自从赴任真定府以来,他与柴家井水不犯河水,从来不曾结怨。
令他下定决心除掉柴家的原因,是眼前这一摞厚厚的案宗。
赵孝骞并不愿代表什么正义,他很清楚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柴家一定代表邪恶,而且邪得离谱了。
这颗河北地界上的毒瘤不连根拔掉,未来还不知有多少百姓遭受柴家的荼毒,而且柴家的手已经伸到真定府的地界上。
真定府是赵孝骞的地盘,辖下的百姓就是他必须要护的犊子,为了保护百姓,柴家必须灭族。
丹书铁券又如何?世上王法最大,任何人都不准超越王法而存在。
大宋开国之后赐给柴家丹书铁券,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现在到了该纠正的时候了。
沉吟半晌,赵孝骞提笔伏案,开始书写奏疏。
数日前,端掉玄清观后,赵孝骞写过一道奏疏,详细禀奏了关于柴家的恶迹。
那道奏疏还没等到赵煦的回复,大抵是赵煦睡觉前关机了。
现在赵孝骞继续写第二道奏疏,同样也是禀奏柴家不法事,这一次就严重多了。
赵孝骞也不添油加醋,只是有理有据地把柴家做过的恶事述说了一遍,并且附上皇城司调查的结果和证据。
用了两个时辰,赵孝骞终于写完了奏疏,轻轻吹干了上面的墨渍,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封口打上火漆,附上柴家罪证,命人紧急送往汴京,不经政事堂,直接面呈官家。
做完了这些,赵孝骞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道奏疏,一定能让赵煦对柴家产生不满和忌惮。
以前的柴家并不显眼,至少赵煦没怎么对柴家关注过,而柴家也很聪明,恶事做尽,但很小心地不触碰官家的底线。
这就形成了两者暂时相安无事的局面。
现在不同了,有些罪证如果拆开来看,或许算不得什么,比如柴家占了多少亩农田,送到赵煦的案头,这算事儿吗?又比如柴家低价买进了某城某街的某某商铺,把原主打成了重伤,这算事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