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关灯
护眼
第397章 冲击两万亿美元市值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397章 冲击两万亿美元市值

x14智能无人机发布并上市后,引起了不小的新闻关注。

对于x14智能无人机,不管是诸多媒体还是普通人,其实感觉还是比较陌生的,觉得这东西是很先进,徐申学又弄出来了一个黑科技。

但是就和南门航天的火箭一样,人们只是看个热闹而已,但是真正关注的并不多。

因为x14智能无人机距离普通人还是太遥远了,那么只是单纯的x14智能无人机本身就要八九百万,如果加上配设置,比如备用电池组,充电桩,编写遥控设备这些东西,其实均价算来得一千万左右。

这可不单包括大型的地面控制中心以及地面通讯塔……如果是企业大量运营x14智能无人机的话,地面控制中心以及通讯塔也是必须的,而这东西最小的部署单位就是一千五百万一套。

如此昂贵的价格,注定了x14智能无人机距离个人购买是非常遥远的。

更不要说目前在国内乃至国外的大部分地区里,还存在着法律上的空白……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法律进行管理,存在极大的模糊性。

而这种模糊性,也加大了x14智能无人机的购买、应用难度。

哪怕是企业商用都面临着不小的麻烦。

为了正式进入商用市场,小疆科技正在为旗下的x14智能无人机在全球范围内申请各种各样的许可证,并且争取不要弄成是传统的航空器的那种许可证……如果真的被当成飞机的话,那么后续的各种问题是很大的。

小疆科技希望自己的x14智能无人机,被当成是一种消费级无人机……个人都能轻易购买并使用。

但是这难度非常大……毕竟x14智能无人机展开后,直径都好几米宽,最大起飞重量都有八百多公斤,载重都有三百公斤了。

你说这玩意是消费级无人机?真当别人是傻子啊。

诸多法律上的问题,也让小疆科技的x14智能无人机正式上市后,商用订单极少,只有小疆科技和合作企业一起投资的一家无人机企业才订购了一批x14智能无人机。

该公司采购这些智能无人机,将会用于复杂地形下的货物运输、农药喷洒等领域,但是被严格限定了区域,只能在特定区域,高度里进行。

海外市场的话,则是商用市场还没有打开,很多有想法的企业还处于观望态度。

然而民用市场虽然没打开,但是军用市场却是莫名其妙的火起来了。

小疆科技短时间内就接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皮包公司,一共价值三亿多美元的订单。

这也让徐申学挺无语的……这是我做出来的民用产品,玩低空经济的,而且就后门一大堆。

你们竟然也敢用?

但是人家还真就敢……大不了买回去直接就拆掉民用通讯模块,自己安装一个内部的专用通讯网络模块。

如果是距离远一些的中小国之类的,通讯模块都懒得换……直接联网,根本不担心小疆科技通过后门掌控他们家的无人机。

这年头买点高端智能化的装备,就得有这个觉悟。

x14智能无人机,只是有一些后门,防止你把无人机飞到华夏来而已,但是人家小疆科技可不限制你怎么用。

而隔壁的f35之类的战斗机,你想要开个飞机升空训练,都得人家美国人的授权码。

所以,很多在大国的人无法接受的事情,其实在很多国家的人们眼里习以为常。

不管怎么说,x14智能无人机发布上市后,在民用市场遇冷无法打开,反倒是在军用市场里打开了初步销量,都让徐申学挺无语的。

最后他也懒得管了。

反正技术在持续推进,这智能无人机他还会继续搞,后续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同时东西做出来后,各国的法律总是会慢慢适应的。

新东西出来都这样,需要一个普及的过程。

相对于x14智能无人机,徐申学吹了老半天,结果只接到了几亿美元的各国皮包公司的订单。

在同一个发布会里发布的智云机器人的几个型号,却是引起了巨大的市场追捧。

尤其是新发布的yun robot c型,包括c6以及c7两个型号,因为价格相对便宜,进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是抢购的浪潮。

其中的c6轮式平台,价格只需要十三万,价格便宜到不像是智云集团的机器人产品。

而主推的c7双足型号,售价只需要十五万九千元,比之前的智云机器人的双足型号四十万的价格,足足便宜了一大截,尽管各方面的硬件性能都要差不少,比如续航拉跨,双足移动速度,爆发力都差很多,同时机械臂精度有差异,承载能力有差异等等。

c7双足型号,其实就是之前的双足b型的硬件缩水版。

但是最为核心的工作能力,也就是工智能的各种工作模型其实都是一样的。

因为所有的机器人,采用的都是统一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模型,同时也搭配各种各样的工作人工智能模型供用户付费订阅。

毕竟人工智能只是软件,而软件这东西不需要额外的成本,只需要简单复制黏贴就行。

当然,系统虽然一样,但是算力,传感器不一样,那么带来的性能差别还是很大的。

然而,十五万九千元就能够买到一台双足智云机器人,这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偷笑去吧。

有人说,在机器人领域里,智云集团先是发布了三十万和四十万的机器人,按照往常的惯例,后续的型号可能就奔着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去了。

毕竟智云集团一向来都是做高端产品的。

而实际上也的确这样,在这一次的夏季发布会里,智云集团还发布了四足型号以及六足型号,价格可比双足的更贵,达到了五六十万……这两个型号都是属于比较专业的机器人,面向的是特定领域的作业生产。

但是智云集团还发布了新的双足旗舰版啊。

yun robot b2,号称采用了新的半固态电池,更大的算力,更好的各种硬件设备,感应器等,直接把价格又往上拉到了八十多万…还只是用户自定义定制。

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硅胶外壳体型、发型等,各种选配下来,价格可以达到上百万。

这种yun robot b2,说实话才符合人们对智云集团旗下产品的一贯印象:贵,而且是越来越贵。

然而,c6以及c7型号的廉价机器人的推出,却是让人们有所意外,然后疯狂抢购这两个型号的机器人,尤其是c7型号,竟然被称之为年度最值得购买的智云旗下产品。

妥妥的性价比之王。

智云的管理层肯定是犯傻了,这才弄出来一个低端机,等他们回过神来,恐怕就会取消这一机型。

没错,在市场上,人们甚至已经把十多万的智云机器人,称之为低端机型……觉得自己能够用十六万的价格购买一台c7型号,是捡了大便宜。

这机器人市场的价格体系,说实话,从一开始就被智云集团给带歪了……智云集团的机器人太强悍,直接把机器人业务对标了汽车,定价以万为单位……人们觉得这样的定价也很正常。

这让不少机器人创业公司,或者是大企业之间的机器人业务部门,对面这样的机器人市场是各个疯狂吞口水。

一台机器人售价就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随便买个几万台,那就得赚疯啊。

但是他们疯狂吞口水的同时,却是又无奈的很。

因为这样的机器人,他们造不出来……智云集团的机器人,就这么明晃晃的摆在面前,全世界开卖,但是目前为止,依旧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或研发机构,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三年,五年内可以仿制一台出来。

硬件领域其实都还可以仿制,给国内外的其他机器人企业几年时间,他们也能够做出来或者采购到大概类似的机器人硬件,甚至包括芯片。

就算是芯片,虽然智云集团的eyq芯片技术非常强悍,但是还可以采用智云半导体公开出售的px算力平台啊,这个性能其实也挺不错的。

此外特斯拉等企业也自研机载算力芯片,到时候就算性能差一些,总归也是有的。

但是里头的人工智能可就没办法抄了。

而最关键的是,智云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是比较特殊的。

该机器人的核心是机器人的主控人工智能,或者说数据模型。

除了这个外,还有智云集团里的人机交互模型。

以上这些都是常规意义上的机器人里的人工智能了。

但实际上,智云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完成诸多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那是因为它们还有着诸多工作模型。

智云机器人里的每一个高级功能,其实都对应着一个数据模型。

智云机器人,实际上是一种由多个数据模型综合而来的一个硬件产品,并不是说只有单独一个模型。

这也是智云机器人的研发经费如此庞大的原因,因为他们需要训练的数据模型实在太多太多了。

而且现有功能的训练也要持续进行跌升级迭代。

强如智云集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说已经领先全球十年甚至十五年以上,然而依旧被折腾的欲生欲死……没办法,人工智能要学习就得先有数据,把数据喂给人工智能,让它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这个过程还需要人工进行纠正。

而文字、图片等领域里,这种事很好办,互联网上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数据。

但是在专业领域里,这些数据就很难获得了……这也是智云机器人团队,弄了n多数据工厂的缘故,这些数据工厂,主要的任务就是‘生产用于人工智能学习的数据’,同时对人工智能的学习过程进行纠正。

很少有人知道,智云集团旗下的机器人业务团队,在全国范围里已经和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目前有十多个数据工厂,超过五万名数据员工正在持续为智云机器人提供各种各样的训练数据内容,并对训练过程进行纠正。

光是这一部分的数据采集、纠正成本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但是没办法,人工智能就算再聪明,学习效率再高,它也得有学习的样本才行啊。

所以,机器人的研发团队,只能搞这么原始的数据工厂。

这些单纯模仿人们工作的训练数据,其实都还算容易获得,而其他一些特殊领域的数据获得更难,成本更高。

比如ai战斗机的训练数据!为了获得足够多的训练数据,x项目团队可是和相关机构合作,给一大堆现飞机安装了数据收集设备,同时又弄了一大堆模拟驾驶飞机,给飞行员用于日常训练的同时,也是用来收集数据。

整个数据的收集过程非常的复杂,而且成本也非常高。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美剧之灭罪黑名单 尸曰:始皇饶命 戎星者之誓:末日屏息 从吞噬开始穿行诸天 叶藏宰,但是名柯 向量 巫师即强权 东京:邪神大人不想当顶流 老夫少妻的巅峰对诀 感恩波澜不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