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忙点点头,觉得这话说得太好了,直接就把板儿留下了。
“对贾家来说,我们不在意多一个学子,五百两而已,不算什么。但这个对板儿无益。所以啊,我建议啊。板儿要不要就在族学里打杂?一年十两银子工钱,不是卖身为奴,就是打杂。该有的书,我会给他一套,平时能读多少,能学多少,那是他的事。您看行吗?”
收钱本身,就是一种分流。十一、二岁的小秀才,还不可能去考举人,考进士,那么他们离开贾家族学之后怎么办?
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们,这时可以边学习边去游历天下、或者其它各种他们想做的事,这样他们就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为什么?”贾赦对外人没兴趣,更何况是王家的亲戚,他就更没兴趣了。
还有就是,若是由着他们贾家的手,真的培养出一个进士老爷,那么,贾家族学连个杂役都能考上进士,这是啥本事?贾赦简直觉得,一个孙女是舍得出去的。
这也是我们不收穷学生的原由,我们第一批学生里,就有穷的学生,他现在因为娶了有钱的媳妇,才又重新回到了课堂。之前把他只能去找工作。而且若不是有了婚事,他也就绝了前程之路。”
王熙凤本来觉得有点郁闷,因为这可是王家的亲戚。结果老太太竟然要把这乡下的孩子给自己的嫡长女。她真的差点被吓得早产了。
“那跟王家还真的没什么关系,这刘姥姥人不错,是位侠义之辈。所以我才出此下策。”欧萌萌摇摇头,“重点,我为什么这么做。”
“倒是老太太想得好,书童跟着读书也是常理,不过,跟着哥儿,弄不好就成了奴才,性子就养左了。”贾政点点头,他这些年读书、教书,看得也多了。
“规矩。”贾赦点头,“我们收了他,回头,是不是跟咱们家有点八杆子打不着关系的人家都把孩子送来。我们怎么办?”
“我们一年五百两,六年三千五百两,大家都抢着来,你觉得这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们能保证,六年给他们一个秀才。
“不是规矩?”贾赦抬头看着母亲。
原著里,就这对是善于美的结果。贾茁作为巧姐儿,成了全书一个最后的一点亮色。既然已经这样了,她不介意继续。
“所以老夫人的意思?”刘姥姥不觉得老太太是在找理由拒绝她,显然,她在解释,也是在告诉她,在贾家族学里读书其实是不现实的。
贾政觉得老太太肯定是看到了他们没看到的,于是也不反对。
王熙凤都无语了,但却不敢反对,反正还能观察。不过把女儿嫁给平民子弟,王熙凤还是有点不甘心的。
说点啥,猜明天我讲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