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刘武竟然出府亲自相迎!
董昭立即感受到了被尊重与重视。
其他同行者,也是感觉受宠若惊,对董昭印象大增,心中暗呼,董昭不愧是大人物,不仅昔日袁绍赏识,曹操重用,就连现在刘武这一方大诸侯王都亲自出府相迎。
这待遇,足以令人羡慕了。
董昭也是没有想到刘武会亲自相迎,心中有些高兴,但董昭不敢有丝毫的倨傲和怠慢,忙对刘武拱手道:
“罪臣董昭见过大王,本来董昭欲求见大王请罪,哪知竟劳烦大王亲自迎接,昭实在羞愧难当。”
董昭一上来摆的姿态就很低,直接认罪,这其实也是董昭提前思考过的。
他来投刘武之前,其实就先派人询问过襄阳蔡家的这边意思了,得到了准确答复,他立即带着家族来了关东,之前他效忠的是曹操,而曹操在刘武口中却是国贼,逆贼,奸贼,所以他上来以罪臣身份请罪是没有问题的,董昭姿态摆的很低。
“公仁先生此言差矣,何人是罪人罪臣?曹操是罪人罪臣,其余皆我大汉臣子,只是被曹操蒙蔽了。”
刘武上前笑着扶起董昭,笑道。
董昭听着刘武这话,顿感刘武的格局。
何人是罪人罪臣?曹操是罪人罪臣,其余皆我大汉臣子,只是被曹操蒙蔽了!
单此一句话,传出去,怕是就会让曹操麾下文武骚动。
分明就是说,他刘武只针对曹操一人,其他人皆无罪,皆可以来投!
董昭虽然如此想着,但是却没有附和刘武去中伤曹操,而是叹息道:
“曹孟德嘴上一直说是为了汉室,而如今天下,唯有楚王与其为最大的诸侯了,真是为了汉室,与楚王和议,进而真正令天下一统,岂不是令万民称道?只是昭位卑言轻,曹孟德不听吾言,如今只能响应天子,归属楚国,为楚民,效忠大王!”
董昭一番话,说的很是有分寸,既没有得罪中伤故主曹操,又言自己响应天子,回归楚国,成为楚民效忠刘武。
刘武听此话,便感觉董昭是聪明人。
笑了笑,他可感觉董昭有大用处啊。
能亲自出王府迎接董昭,刘武并不是闲的没事干了。
而是董昭此人,值得他的拉拢。
从表面上看。董昭先奉袁绍,后奉曹操,成为曹操麾下重要谋臣。
但是,刘武却是知道,董昭在历史上后来的用处颇大。
董昭个人特点是:智谋过人,擅长权谋之术。他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被曹操采纳,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政治基础。
重要的是,他还是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谋划者之一,对曹魏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历史上,董昭后期仕途:
曹丕继魏王位后,董昭任将作大匠。
曹丕称帝后,升任大鸿胪,并先后担任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重要职位。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董昭转任卫尉,并在太和六年(232年)升任司徒。
青龙四年五月乙卯日(236年7月4日),董昭去世,时年八十一,谥号定侯。
董昭在政治上表现出色,他多次成功劝说各方势力支持曹操,并在曹操内部纷争中发挥了调和作用。
董昭还建议曹操恢复五等爵位制等古代制度,为曹魏政权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历史上的评价较为复杂。一方面,他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和曹魏政权的重要人物,为曹魏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他的一些行为也被视为阴险狡诈,甚至有人将其归类于“谄邪”之列。
也就是说,董昭此人,有参考的人物是董卓谋臣李儒。
而恰恰,刘武看中的就是董昭的阴险狡诈。
一个势力存在,并不能只有光明磊落的谋士,还需要有人比较阴险,适合帮助诸侯,做一些脏事。
董昭,便是上好人选。
怕是以后,他登基称帝,改朝换代,都还需要董昭出力。
刘武在诸葛亮、庞统、蔡帽等人不解目光下,把董昭请入王府,令人上酒宴。
酒过三巡后,刘武直接给了董昭楚国“工正”官职。
“工正”在楚国属于掌管工程建设的首席官员,若是放在后世,那也相当于住建部长级别官员。
董昭一来,刘武便给了楚国如此高的职位,让董昭对刘武对楚国归属感大增。
“大王,周瑜已经被押至襄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甘宁将军多次禀报,是否见其?”
大厅内,诸葛亮放下酒樽,对刘武拱手说道。
诸葛亮话音落下,整个大厅内众人都静了下来。
周瑜,并不是一个小人物,相反周瑜是前任徐州大都督,被押解至襄阳,其实,也不是随便动的,因为,这也可能关系到后面徐州与襄阳的关系。
甚至,说的严重些,孙权还在侧呢,若是孙权以周瑜做把戏,也足以挑动徐州与扬州两州的关系。
“周瑜!”
刘武听到诸葛亮的话,眉头顿时一挑,并没有立即说话,而是看向董昭,脸上露出一抹笑容,笑道:
“公仁,不知你可有什么高见?”
大厅内,诸葛亮、庞统、蔡帽、蒯越等人皆愣,瞬间齐刷刷看向董昭。
就连脸上始终保持微笑的董昭,听到刘武突然问自己,都是愣了愣。
不过,董昭虽然不明白刘武的什么意思,但是,董昭反应却是迅速,说道:
“回大王,周瑜,昭倒是有所耳闻。”
“不过并不熟悉,昭并不敢妄言,周瑜毕竟也是牵连到了徐州彭侯,若是大王问昭的意思,不若先召见周瑜,看那周瑜可有效忠大王之意,若是愿意效忠,自然可喜可贺,恭贺大王喜得大将,若是不愿,先观之再说?”
董昭脑海中反应过来,刘武竟然把周瑜给绑到了襄阳,自然是希望周瑜能够效忠,所以,他毫不犹豫先如此说了。
坐在王位上,刘武听着董昭的话,笑了笑,说道:
“好,那就听公仁先生的,去把周瑜周公瑾带来,先见一见,正好孤王也见见江东美周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