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不在野外露营,好好休息一个晚上,在第二天,李耀精神抖擞,他可没有什么假期,一边让人搬来奏疏,一边让人找来荀攸。
尚书令,位卑权重,实际上的丞相之位,皇帝年幼,无法亲自处理政事,奏疏自然就会送到李耀这里。
李耀没有立即翻看这些奏疏,一直等到荀攸过来,对方行礼之后,他才说道:
“公达,对于疏通水渠,可是有了具体规划!”
荀攸听到这话,一边将手中的竹简递给李耀,一边说道:
“想要疏通水渠,首先就要区分明渠,暗渠,明渠与泾,渭……等水系相连,暗渠与地下之水相连,针对不同水渠,就要有着不同梳理方法……”
“等具体的勘察之后,根据水渠淤塞,破坏程度,可以先易后难的疏通水渠,就在最短的时间,动用最少的人力,将一部分水渠疏通,投入使用灌溉田地,接着一步步的疏通所有水渠,使得关中尽为良田!”
李耀一边听荀攸说,一边看竹简,听到这里拍手叫好,看向荀攸双眼放光:
“公达所做规划,详细,完备,若是关中尽为良田,足可多养百万百姓,我果然没看错你!”
以往荀攸神情憨厚,看着不太聪明,但是现在,双眼炯炯有神,憨厚那是装给外人看的,对于能够看破他的李耀,荀攸稍微展露出真实的面目:
“将军信任,下吏不敢辜负,将军此去,可是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此时李耀对于荀攸,也就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摇了摇头笑道:
“没能将我丈人请到长安,但是攻打汉中,益州的时候,将会多出数万汉阳步骑相助,我父还在攻打外羌,暂时不能领兵前来……”
说到这里,李耀看向荀攸许诺:
“公达,你绝不会后悔现在所做出的决定,只要稳定关中,夺取益州,有了充足钱粮之后,我凉州的大军齐至,关东诸侯根本不足为惧!”
荀攸闻言只是行礼,没有说话,双眼露出思索之色,他对于李文侯,北宫伯玉的认识,最开始于八年前的凉州叛乱,如今八年过去,凉州早与朝廷断了联系,其中详情根本不为外人所知。
但八年了,羌人没有为祸,匈奴,鲜卑,其余杂胡更是没有半点风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凉州有个势力压制了全部的胡人势力!
如此情况之下,哪怕哪天凉州突然杀出十万大军,也并不是什么很惊讶的事情,自己所效忠的李耀,看似就只继承了董卓的势力,但是其背后的凉州,就像是潜藏在密林中的猛兽,一旦露出獠牙,必将震惊天下。
如此想来,就连荀攸也是倒吸一口凉气,再看李耀,心中发寒。
而在此时,李耀看着手里另外一篇奏疏,眉头紧皱,冷笑出声:
“要给天子寻个老师,这帮家伙真不省心!”
李耀不让百官,轻易入宫接近天子,结果他们还是找到借口。
这个借口,确实不好拒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