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野瞥了眼小舅子黎胜利,问道:“到了地方上工作,感觉如何?有啥难处不?”他着实挺关心这个小舅子,四十来岁的年纪,未来可期。
黎胜利递给大舅哥一支烟,接着说道:“如今算是捋顺了,我们地区可是老工业城市,这几年的变天很大……”
刘之野点点头,改开的威力逐渐影响到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
远的不说,就说说这老燕京城。
虽然这年头的燕京城还是在二环以里,还没有三环路、四环路,大多数人生活在四合院、胡同里。
胡同的存在成为老燕京生活的象征,东四一条到东四十三条,13条胡同分布在东城。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的社会风气明显是不一样了。
孩子们也要比以往幸福的多,家门口就有轨电车、公交车,放了学就必冲小卖部。
大大泡泡、小袋干脆面、还有每个学期前都会去天意市场、红桥市场去购买书皮、文具!
“二八大铁驴”、鸟笼子、小马扎,贴满居委会通知书、警示语、宣传标语和小广告的砖墙,这就是80年代老燕京的市井生活。
录像厅、劝业场、钟表行、信托商行、美发行、和平戏院,还有无处不在的街头海报.
街道的路边,到处是练摊的。
不远处有一个卖衣服的摊位,在摊位的上方竖立着两个巨幅的宣传牌,
上面的内容为电影《家庭琐事录》和电影《黄土地》的宣传海报。
街边,还有一名小青年正蹲在卖杂志的摊位无聊的等待着买卖上门。
在他的摊位后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杂志和小说。
更多的是小吃卖饮料的。
简陋的木头摊位上,摆放着五八门的瓶装饮料。
小牌子上写着价格:汽水0.25元一瓶,可乐0.35元,一袋切好的苹果也只要1块钱。
其中最让人欢迎的是老牌子“北冰洋”汽水。
透明的玻璃瓶,泛黄的瓶盖。
第一口咂下去满嘴的甜味儿,这就成为一代人集体的回忆印记。
这样的练摊,马路牙子边上随处可见。
头几年,街边胡同口,有的是游手好闲的小青年,从10几岁到30多都有。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工作,有大把的时间和说不完的废话,。
整日游手好闲,蹲在胡同口马路边,一边抽着最劣质的烟草,一边侃着大山。
官方给这帮人赐名“待业青年”。
年龄大一些的是插队回城的,年龄小一点的是中学毕业没找到工作的。
待业两个字,比失业好听,失业显得很绝望,而待业就充满了希望。
其实都一样。
等个三五年能在街道混个学徒工、临时工已经阿弥陀佛。
一个月虽然只能赚十五六块,但总比在家吃闲饭好太多了。
而大多数人依然在……等待着期望的工作。
如今,做个体生意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很多待业青年不再天长地久的待业了,开始自主创业做起了二道贩子。
报纸上叫这些人个体户,燕京人管他们叫“倒爷”。
所谓的生意大多是倒买倒卖,在很多年龄大的人心里,更是认为做生意就是以前一直被打击的投机倒把。
如今,人们的思想还不够开放。
大多数人认为凡是搞个体的都是没有法子的人,都是铤而走险,偷税漏税的坏人!
开饭馆要本钱,还要请人,大家都没本钱,也付不起工资,自己也没那个手艺。
他们是被耽误的一代。
别说手艺了,历史知识都是来自于评书,地理知识都都是从新闻里听个大概,大家都差不多,没有一技之长。
所以只能空着两只手倒腾,你有货啊?
你要货吗?
中间赚个差价介绍费就行,就是靠着朋友多,路子野。
赚了点钱,奇装异服也开始多了起来。
西装自不必说了,那是混得好的生意人的标配。
但大多数青年还是爱喇叭裤,衬衫,女孩还流行过一阵蝙蝠衫。
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玩大撒把,平举起两条胳膊,感觉自己能飞起来。
觉得好浪漫,如果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好土!
就像电影《青红》里的秦昊那样,
大分头,蛤蟆镜,西服领夹克,黄色外翻尖领衬衫,格子喇叭裤,尖头皮鞋,就是这年头最时髦的装束了。
如果再叼个小烟卷,一张嘴就你丫,我艹,他妈的,外加打架不要命,
要是还能随着动次打次再来一段扭屁股的迪斯科,足可以捕获众多少女的芳心。
随着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燕京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多农贸市场。
说是农贸,不仅卖萝卜青菜,也有卖衣服的,但最著名的还是西单。
西单这边的衣服比较洋气,领导着燕京的时尚潮流。
今年在路口的东北角把角,开了第一家肯德基,天天爆满。
这肯德基是外企,服务员个顶个都是长得挺漂亮的燕京大妞。
那服务态度也是充满了燕京外企特色,两句话能噎死你,
“您别叫唤了,我知道您饿了,可我不得挨个上吗?
您去食堂吃饭不也得排队吗?
我这忙一中午了,也没吃饭呢,也饿着呢,我找谁去啊?
您看我叫唤了吗?怎么着?您有意见啊?”
服务员把桌上的小本递给你,“这有意见本,您哪不满意您都写上!别憋着!”,
你这刚奋笔疾书吭哧吭哧写好意见,她拿过来刺啦一声给扯下去,
兜里一装走人了,你再怎么叫唤,人家也不搭理你了,该等着还是得等着。
再往北路边是特别特鞋城,是闫解成师弟马伟都的朋友李成儒开的。
这关系绕的!
再往北拐进去就是劝业场,里面有几百个个体摊位卖服装和小吃。
如今的燕京人,你说你没在劝业场逛过摊儿,那您一定是郊区的或者不知道打哪漂过来的外地人,不是咱城里人。
这里练摊的大多是燕京本地人。
这年头城市里,户口、粮票和副食本限制了人口的流动,燕京城的外地人很少。
所以很多燕京人做着各种练摊儿的生意,的确有人因此赚了不少钱。
但等几年后外地人来了,燕京人就很少再做小商小贩的生意了。
没辙,在这个领域里,俺们老燕京人也着实干不过外地人。
如今的老百姓家里自行车、机械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成为象征。
私家车尚不流行,父亲的自行车上才是幸福感的载体。
像许大茂那样买辆几十万的车,那简直是爆炸性的新闻。
武侠小说、可乐饮料、喇叭裤、牛仔裤开始流行,时尚在变革。
这一时期,燕京的变化如潮水般涌动。
城市的面貌在不断地改变,这年头已经有人开始使用电脑了。
尽管当时还没有windows系统,dos系统的使用也显得有些别扭,但这标志着科技时代的到来。
刘氏四大金刚之一的刘述成,身为“刘氏金融投资集团”的当家人,已然将视线投向了计算机软硬件与互联网领域。
话说这互联网,早在 1969年便已出现,只是发展至今,尚欠成熟,还没有完全实现商业化。
这几年是全球互联网诞生的关键时期。
这时的互联网是几所大学里为了搞科研方便联,用了超级计算机做联系用的。
等再过上几年,才会出现社会性目的地互联网。
当然,就会出现商业目的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毋庸置疑,此乃未来之大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