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1061”的小组是领导小组,组长是姜浩本人,组员只有姜浩的两个学生汪廷政和蔡朱,它扮演小组指挥系统角色。确保小组的整体方向和进度得到有效管理。
剩下的两个代号“1062”和“1063”的小组虽然工作内容基本相同,但是也做了明确的分工:
代号“1062”的小组组长是一个来自军方某科研单位的年轻中校宋文华,他和他的小组负责数据收集、处理,以及负责把对接项目的课题融合进入“106”小组。
代号“1063”的小组组长是一个来自“606所”的中年研究员农云亮,他和他的小组负责数据分析、数据检查,以及负责把“106”小组的成果对外融合进对接项目。
简单认识了一下众人后,姜浩认真的开口:“我想各位对这个‘空研106小组’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我就不做过多叙述了。”
“这是我的数学第一次进行应用论证,我也是很紧张、很有压力的。”
“如果这次项目论证成功,证明我的数学思路有应用价值,我们的这个小组会保留,会继续参加其他空军科研项目,甚至会参加全军、乃至全国所有重大科研项目。”
接着,姜浩变得更加严肃了,他开口道:“当然,有成功,也就失败!”
“如果这次项目论证失败,我的数学思想无法应用在涡扇15喷气发动机上,不但证明我的数学是完全错误的、是完全没有应用价值的,而且我们小组也会解散。”
这也是姜浩所面临的压力和紧张,他也是真的很害怕自己的数学被证明没有任何应用价值,也因此,那本厚厚的《jhsx讲义》只是在极小范围内流通、传播。
对姜浩来说,扛起这个“空研106小组”的压力,是远要比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压力都大的。
而当姜浩说完后,会议室的气氛压抑了很多。
虽然大家对那本《jhsx讲义》十分有信心,尤其是那份讲义经过了十几名院士的解读、注解,已经很明确了。
但姜浩说的对,理论只是理论,是否能够通过项目完成论证,他们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
而如果这个小组解散,等他们再回原单位,他们原本的位置可能都已经让别人占了,这会完全影响他们的事业。
姜浩明白大家的顾虑。
虽然对姜浩来说,这有种对大家“破釜沉舟”的压力,但是姜浩不喜欢这样,既然这些人被他选出来了,他就要对他们负责,就要考虑他们的后路。
所以姜浩拿出了一份实打实的文件,对大家开口道:“当然,大家被我选出来了,不管怎么,我也不会辜负大家。”
“这是大领导签字的文件,大家传阅一下。”
“文件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小组的级别提升了,你们十五位小组组员也都水涨船高的获得了提升。”
“在坐的有军籍的组员大多都是中校,现在各位的军衔提高一级;”
“没有军籍的研究员,行政级别提高一级。”
姜浩这一句,一下子整个会议室就轰动了。
这些被姜浩选出来的组员在各个单位原本就是精英,他们的“进步”原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但他们都太年轻了、资历还不够,怎么也要再熬几年才能“进步”。
而现在小组的工作还没正式开始呢,他们的组长一下就破格解决了他们的“进步”的问题。
这关键的一步“进步”节省了他们很多年的时间,这为他们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啊!
有了这一步,就算“空研106小组”解散,他们回原单位,也只会上升,不会后退。
在场所有人都惊讶地盯着台上这位年轻的组长。
要知道他们十五个人,可是来自各个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而这个年轻组长能够顺利的协调十五个单位的“进步”问题。
由此可见,上面对这个“空研106小组”是很重视的、这个年轻组长所能撬动的资源真的是惊人的!
有这么一个组长,他们可以大展手脚了,而且只要项目成功,他们更是前途无量的!
这一刻,所有人都对这个“空研106小组”充满信心,所有人都斗志昂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