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关灯
护眼
第207章 卫星发射成功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207章 卫星发射成功

第二天的天气依然良好,风速虽然达到了2级,但是对于航天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没有什么影响。

昨天晚上,王建昆在地勤人员收集完数据后,根据智子给出的修改意见,对“启航号”上的一些部位进行了小改动。

然后用超能力制造了两枚小型固体火箭助推器,让地勤人员连夜安装到了航天飞机下方。

所以早上机库打开后,“启航号”已经完成了起飞前的准备了。

这次飞行不是从地面开始滑跑起飞,而是由一艘高空货运飞艇将“启航号”吊运到4万米的高空,在那里进行释放起飞。

“报告总指挥,各观测点已经准备就绪,系统自检也已经完成,可以起飞了,请指示。”总指令长向已经飞到空中的王建昆汇报道。

“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我在空中等着它。”

“收到。”

“各单位注意,吊运工作5分钟倒计时准备,请飞艇部做好起飞准备。”

“收到,飞艇已经检验完成,跟‘启航号’的连接也检查完毕,没有异常。”

“明白,1分钟倒计时准备,控制室注意,飞艇将带着‘启航号’升空了。”

在指令长喊1分钟倒计时准备时,飞艇的电动升力风扇已经打开,保持着让飞艇悬空,此时地面固定绳已经绷直,一旦倒计时结束,这些固定绳将与飞艇脱离,让飞艇带着“启航号”自由的飞向高空。

“10,9,8……,3,2,1,起飞。”

随着最后的“起飞”口令发出,远处跑道上的飞艇脱离了绳索的束缚,带着下方的“启航号”缓缓的往空中飞去。

此时王建昆正待在另外一艘飞艇上,那艘飞艇也搭载着“雷鸟”号,他将在“启航号”脱离飞艇,打开固体火箭助推器时跟踪一段,确保第一次带助推器飞行能够顺利。

万一在起飞阶段出现异常,他也能够及时的用超能力投射出当时的场景,然后回来让智子进行相应的修改。

如果是常规的发展航天飞机,前面这些步骤其实都是应该在地面的风洞进行的,把制造出来的小模型放到风洞里去吹,然后根据风洞实验的结果来进行全尺寸原型机的制造。

不过王建昆发现制造风洞很麻烦,而且高超音速比如10倍音速以上的风洞很难制造,从收集回来的资料看,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风洞是苏联的,也只有6倍音速,美国的风洞还不到5倍音速。

至于为什么美国和苏联没有10倍以上的风洞,却能够制造出弹道导弹和航天飞机呢?

因为火箭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整个就是一个长圆柱形加头部的尖锥,所以没有高超音速风洞也没多大关系,弹体表面的流体情况比较好推算,另外他们在上升段的速度并不快,在卡门线下的速度其实是不到10马赫的,而且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受到的空气影响会非常小,而越过卡门线后,其实都可以不考虑气动外形了,稀薄的空气已经不能对飞行器产生什么影响。

洲际导弹的弹头在下降阶段是非常小的,密度也非常的大,其结构也特简单,就是一个尖椎体,其速度也就在最后距离地面几公里时会上升到10马赫以上,由于尖椎体会自旋,所以大气对其影响非常的小,最后阶段也几乎是垂直砸向地面的,不需要考虑气流的影响。

所以此时世界上并没有国家发展出超过10倍音速以上的风洞,但是即使是5倍以上音速的风洞技术也是保密的,王建昆目前还没有收集到相关的制造技术,而他即使能通过一些公开的理论知识,摸索着来发展风洞技术,那也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

因此他暂时不打算发展风洞技术,先用超能力来进行实物试飞,即使实验失败,损失也不会很大,就是浪费一些基础原料和能量。

此时的基地上空,两架飞艇垂直高度相差了300多米,水平位置相距500米,在空气浮力和电动升力风扇的带动下,缓缓的向4万米的高空进发。

到了5千米左右,飞艇穿过几片白色的云层,金色的阳光撒向飞艇,反射出一片耀眼的光芒。

过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两架飞艇终于来到了4万米的高空,从这里眺望远方,大地的弧线已经出现,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此时也显得非常平缓,看起来好像白色的低缓丘陵。

“报告总指挥,飞艇已经到达指定高度,按照计划,5分钟后就要开始投放并点火起飞了。”

“可以投放起飞。”

“收到。”

“各单位注意,5分钟后将投放点火,空中保障人员请现在再次对‘启航号’进行检查,确保不带病发射。”

“收到。”

“空中检测已完成,一切正常,可以投放起飞。”3分钟后,飞艇下方吊舱内的空中保障人员对“启航号”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

“倒计时1分钟准备。”

“倒计时10秒,10,9,8……,3,2,1,投放。”

随着地面总指令员的投放命令下达,王建昆在“雷鸟”号上看到“启航号”脱离飞艇下方的固定锁,在重力作用下下坠了100米左右,上方的飞艇在卸下14吨的重量后,也向上窜了几十米,其水平方向也跟“启航号”拉开了200米的距离。

此时“启航号”翼根下的两枚固体火箭发动机按照设定的程序点火启动,发出大量的白烟,其尾部的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也点火成功,发出了淡蓝色的尾焰。

“启航号”在3+2的超强动力推动下,速度瞬间由几十公里每小时窜升到了几百公里每小时,然后以每秒15g的加速度一直加速,仅仅过了5秒,其速度就超过了2马赫。

王建昆驾驶着“雷鸟号”在其旁边跟踪记录着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后的飞行状态,然后跟踪了10秒不到就不得不远离“启航号”了。

因为在速度达到2马赫不仅,“启航号”就完成了平飞到爬高斜向上飞行的转变。

王建昆就这样在4万米的高空往赤道方向飞去,因为按照飞行试验,其将在赤道上空越过卡门线,然后掉头向下飞到南回归线附近再返回。

“报告总指挥,助推器分离成功,分离时‘启航号’的速度已达到23马赫,高度达到了9万米。”

“收到,注意跟踪助推器残骸落点,如果是在主要的航线附近,注意后续改变飞行路径。”

“明白总指挥,现在‘启航号’已经越过卡门线,速度30马赫,5秒后就要关闭发动机掉头向下了。”

“很好,这说明有火箭助推器助推,咱们的‘启航号’能够带着载荷飞到太空了,注意返回时的黑障区,光学跟踪设备要密切注意。”

“收到,此时南印度洋上空有6艘观测飞艇在,此时都已经跟踪到了‘启航号’,总指挥你可以接入数据链观看跟踪的画面。”

于是王建昆一边驾驶着“雷鸟号”让其飞往南印度洋,一边用脑波头盔接入数据链,接收南回归线到赤道线之间的几艘空中观测飞艇的数据。

在那浩瀚无垠的高空,四万米之上,光学跟踪系统的镜头如同一双锐利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卡门线附近的启航号。

只见启航号突然来了个惊险的掉头向下,如同一颗流星般向着地球疾驰而去。

当它闯入 85公里的空域时,便一头扎进了黑障区。

瞬间,启航号被高温等离子火焰层层包围,那火焰仿佛是从地狱中窜出的恶魔,张牙舞爪地将启航号吞噬。

在镜头里,启航号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不断地下降,那炽热的光芒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点燃。

随着高度不断降低,到 40公里时,火焰又逐渐减少,就像那恶魔的力量在慢慢减弱。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网游之超幸运玩家 商先生你的马甲又掉了 诸天从红楼梦开始 心慌勿语 冷血公主和冰山王子 帝国崛起:西班牙 踹了疯批男主后,我把反派撩哭了 想做侦探的江户川悟不是好咒术师 边做任务边恋爱[快穿] 我在生存游戏抱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