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赢畊皇子还活着,那么王之飞几人自然就开始谋划起光复大计了。
要实现光复大计,必得要有足够的银两,才能招兵买马、储备军饷。
于是光复大计的初始阶段,就是要先储备银两。
王之飞几人出逃时,虽是带了些银两,但只够吃穿,好在边境之地贸易繁盛,有很多赚钱的机会。
王之飞就带着他的小团体,一边跑镖,一边做起了边境贸易。
他因曾担任过戍边大将军,管辖过边境的商贸流通,对边境的地形风貌、风土人情以及贸易政策等都十分熟悉,
虽是个武将,却非常有头脑,把他那些用兵打仗的本事潜移默化进了做生意里,几年下来,竟把手头上的营生做得风生水起,且越做越大,在积累了一定财富之后,便开始暗中储备兵力。
因边境处商贸流通比较繁荣之故,当地还存在着一股特殊的势力——专门抢劫商队的劫匪。
王之飞做戍边将军的时候,治匪很有一套,而肖后政权下的戍边,却是匪祸不断,个中原因,他这个治过匪的将军最清楚——并非是治不了,而是根本就不想治,官匪勾结,沆瀣一气,中饱私囊罢了。
边境中治不掉的匪患,正好可以为光复军暗中集结兵力打掩护。
于是,王之飞明着做生意,暗地里开始养匪。所以最初组建的光复军是以劫匪的名义聚集的。虽是披着劫匪的外衣,但并不做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营生,反倒是收编了不少当地的土匪,令边境地区的商贸治安好了许多,远胜过那些戍边官兵的治匪效果。
通过这种以商养匪的方式,光复军规模逐渐壮大。光复军的核心层还有意识地去暗中结交一些不满肖后政权的江湖人士,将他们吸纳进光复军中。
后来,光复军又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自己的秘密据点。
随着各地反叛军的风起云涌,光复军要员又开始游走于各路反叛势力之间,欲意合纵连横各路起义军,将其收编为光复军,且进展得非常顺利。
光复大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总攻之日前夕,被收编的各路起义军才按照计划突然地挂起了赢畊皇子的大旗,以此举来给朝廷一个措手不及。
赢畊皇子是先帝立诏过的储君,打着他的旗号胜过无数大义的口号,那是正统江山的光复,必得民心。
季玶曾觉得,没有他在,大计依旧可以在,这只是他的一面之词,实在是太偏颇。而事实是,赢畊皇子必须在,他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但只要他在,光复军复国的口号就不再是虚无的,光复军打起的大义旗号便是底气十足的。
赢畊皇子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象征,是光复军所有军心的指向。
季玶从小就跟着王之飞跑镖做贸易当土匪,摸爬滚打出了一身本事,比在宫里太傅教的那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实用多了,且一有时间就勤学苦练各种功夫,有王之飞教给他的正统功夫,也有从三教九流那里学来的邪门功夫。
十几年来,他每天都攒足一口气,希望能有朝一日杀回临安府,找肖太后报仇。
季玶一直很想知道是谁把他从宫里救出来的,是不是就是那个装扮成行脚商,把他送去农户家里的年轻人?不知那人到底是个什么身份?
王之飞大人说很有可能是一位忠于先皇的宫里面的人,如此时局下,自然是不敢留名的,等以后有机会再慢慢查找此人。
所以寻找救命恩人一直是季玶的一桩心头事儿。他混入宫前曾去找过那个农户一家,但听说两年前,因为一场大雨,那个村子里的人都被埋在了山石之下。
后来混进宫里,也时刻想着,若是有机会,定要好好查查谁是他的救命恩人。
季玶曾经把他能想到的宫里面有可能的人,全都想了个遍,从宫里的侍奉太监到做洒扫的杂役,亦或是他曾认识的宦官大臣,但从来就没有往肖乾的那条忠犬范明初身上想。
所以当听肖乾说是范明初把他从宫里救出来时,季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