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大章)匈奴覆灭
长安城的线缆规划,可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直接乱拉乱接,肯定是不行的。
这些年来,长安城的迅猛发展,让大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任何新生的事物,在长安,都必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普及。
就如同现在,假设只简单的架设一些小电线杆,给几家工厂用。
倘若未来沿线的居民都要用电了,怎么办?到时候,海量的电线搅在一起,就算是资深电工都不敢去碰线,每一次出现乱接电线需要修理,都直接随机带走一位幸运电工?
那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的电灯只能点五百个小时,万一明天电灯能点一千五,甚至五千个小时呢?
那哪家哪户不用电?
谁晚上无聊躺在床上,谁就知道光的作用。
这几年煤油普及的速度快到吓人,整个长安,晚上就没有入夜就睡觉的,要么是蜡烛,要么是煤油灯,而且还有人家使用比较进阶的,高科技的,亮度超高的气化油灯。
如果电灯能使用了,必然是千家万户都要用的。
所以,要建立第一个民用发电厂,并且架设线路,一直到股票交易中心,那就不是开玩笑的,肯定是要搞成规模的。
而研究院除了电能研究之外的研究员,听说之后,也是激动了起来。
反正那边设计建设电厂和线路需要几个月时间。
自己的技术,为什么不到时候展现一下?
反正有几个月准备时间,到时候附带着展览一下如何?
这段时间,这电能展示会,这场刘彻钦点的晚宴,就逐渐被加入的项目填充成了大汉博览会。
现在设计的流程是,从中午开始展览,整个场地放置各种厉害的发明。
而在晚上入夜时,点亮电灯,开始夜宴。
为此,不只是研究院,还有长安的各个私人研究所,个个衙门、贵族、富商赞助的研究所,全部都动了起来,大量的东西选送。
这件事情,霍海安排给了黄霸。
黄霸接手这件事情,当然意味着……六年义务制教育的讨论已经进入了尾声。
黄霸在报纸上,在议院,在朝堂,舌战群儒。
就如同当年的霍海一样。
压的几乎所有有异议的人,都抬不起头。
当然,霍海不是要把反对者一直压死。
而是双方都在拉锯,在拉锯中,一条一条的达成共识。
最终,共识也基本达成了。
大汉拿到了一条前世全球其他国家都没有搞到过的特权。
那就是,任何高科技,有专利,商用必须申请专利拥有者授权。
如果不授权,禁止使用。
但!
大汉的官方机构和学校,可以对专利进行研究,进行教学。
目前,专利法的迭代已经成了一种常态,比如有人发明了可以点亮五百小时的电灯,如果电灯结构产生了百分之十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技术。
如果外观发生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外观技术。
如果是核心功能有了百分之五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核心技术。
所以,如果大汉官方机构拿到了专利研究权,就意味着,大汉官方只要想,就可以把任何私人的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技术。
当然了,需要组织人马投入研究。
这一点是博弈的结果。
霍海要避免有私人手握重量级专利,然后反过来钳制朝廷。
当然,霍海也要避免,有官员看上私人专利,随便夺取。
现在这个模式下,就算有人想要,那也要真枪实弹的找人研究。
这个专利鉴定有严格鉴定,也有严格规定和分类。
就算出现了少量的以权谋私的现象,也不会大规模发生。
可能部分脑子不清醒的商人,觉得这种模式他们会吃亏,却不知道,霍海都把他们保护的护送到姥姥家了。
再说回来,任何一个技术,在一个更新迭代周期内,足够用来赚大钱了。
如果是特殊情况,比如这个技术一直在迭代,但因为工艺或者材料的问题,不能大规模生产,那这种情况发明人自然知道只迭代而不申请专利,或者拿过时设计去占坑。
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霍海只能考虑到平衡大部分情况。
讨论如火如荼,大家也很懵逼。
一个六年制义务教育,怎么最后讨论到了专利法上面了。
但没办法,新时代就是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终,刘彻让黄霸和霍光联合起草新的六年制义务教育法案。
其中,规定大汉元狩五年之前的十三州,全部采用六年制义务教育法案。所有孩子必须读六年书。
如果家长拒不执行,那任何朝、政、市、工单位不得聘用这违法的家长。
而元封三年之前划入大汉十三州的,全部采用至少是四年制义务教育。
处罚条件如上的同时,还添加了一条,如果拒不执行,那各地地管组织,不得租便宜地给违规人使用,并且要对其征收农业税。
要知道,到现在为止,刘彻正在和霍海商量,把农业税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增加朝粮缴纳。
这个粮食,是必须要留一手的,为的是避免出现有些地方发生大灾害时,而朝廷手里没粮救灾导致粮价暴涨的情况。
只要朝廷手里有粮,粮价就比较容易控制,用不着每次一遇到事情就动刀子动枪。
刀子和枪动多了,感受到威胁的奸商,只会隐藏的更深,叛逆的更厉害。
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基本上是比较穷的,主要集中在原本滇国和百越几国加上卫满朝鲜和三韩区域的人口。
他们如果不送孩子去读书,就拿不到霍海和刘彻的便宜地种,也必须缴纳别人不用缴纳的高额农业税。
而其他人只需要给百分之几的粮食产量的租金,加百分之一二的朝粮。
只要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这两个档位的六年和四年之间,差距其实就是中学的差距。
实际上这个六年制义务教育的教育水平,是等于前世的初高中也读完的水平,只是广度一样大,但深度没那么深,知识丰富程度筹不够九年十二年,所以才是六年。
而基础的四年,就等于前世的六年小学。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央之国地理范围内,但并不在十三州范围内的区域。
这些区域,主要是西域,漠南漠北,青藏高原。
这些地方,住在有些地方,要送孩子去上学,有困难。
所以,这些地方推行四年义务教育,但并没有处罚,并不强制,只是各郡县要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尽量规劝所有小孩入学。
如果不入学,不允许入汉籍。
这看似比其他两个地方的处罚轻得多,看似不痛不痒。
实则,最为严厉。
因为如果不加入汉籍,那就不能有汉姓,那出门就是低人一头。
没有汉籍,就没法去务工。
这些地方几乎没法种田种粮,必须要打工才能活人,如果不打工,那岂不是死路一条?
但这一条通过,是最简单,就连霍光带领的群体,都没有在这一条浪费任何口水。
很简单的道理。
没有接受过义务制教育,就等于没接受过大汉爱国教育。
没接受过大汉爱国教育,又是新加入大汉的领土上的人,你凭什么说自己是汉人?
不是汉人,就不允许入汉籍。这不是很符合逻辑么?
所以,实际上,笼统的六年制义务教育,在具体执行上,分成了三个档次。
也比较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在整个长江以南,目前人口稀少,如果所有人都必须读书到十六岁才能慢慢开始找工作,那实在是有点和现在的生活脱节太巨大了。
因为这个区域目前这个阶段,十二岁几乎就都结婚了,十三四岁孩子都抱在手里了。
十六岁才开始学习工作,十七八岁都学不出徒,怎么生活?
而且这个区域瘴气各方面厉害,人均预期寿命比北方差很多,在医疗卫生提起来之前,本来就能活三四十,结果半辈子都在读书,那肯定是不合适的。
减少两年也对。
还有百越这边本来就工匠气浓郁,很多人家里有家传手艺,入学是帮他们把自己的收益继承的更好,而不是把现在的家业给放弃了。
举个例子,如果不认识字的铁匠,是打不了武器的,只能打农具,因为他每次打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就算感觉再厉害的大师,出品也不稳定。
而认字的铁匠,懂那些科学道理后,就算是再菜,就算是敏感度和细节不如那个大师,顶峰作品不如大师,但至少每一炉出来都能保证是次顶级作品。
这样两个人,到底谁混得好?
谁对大汉更有益?
更不用说大师本来就是万里挑一,而认字的铁匠,随便批量化生产。
铁匠是这样,船工,陶瓷手艺人,这些都是一回事。
整个长江沿岸急需大发展,所以义务教育才需要辐射这一区域,但因地制宜,所以才是四年。
至于长江沿岸的非故百越国人,那些老扬州人,那可就必须六年义务教育了。
多学两年,才能保证本地的人能尽量在社会地位上占据主流,不被挤走。
在滇国,那边情况也一样,滇人现在大量聚集在成都通往天竺的新公路上,这条路也被命名为茶马道。
这条茶马道上,需要太多人力了,读六年不现实。
黄霸接了这个活儿后,并没有再锋芒毕露的再继续去抢夺主动权,而是主动把起草法案的主笔让给了霍光。
第一是霍光在朝堂地位比黄霸高。
第二是霍光在议会地位比黄霸高。
第三是霍光是霍海的弟弟。
第四,黄霸很清楚,自己跳出去和霍光斗,自己根本不是霍光一合之敌,人家霍光翻手就能用点小手段把自己这种小人物给斗死。自己之所以一直占据上风,是因为自己背靠霍海。
现在是出成果的时候了,自己已经捡大便宜赢了,没必要再吃干抹净了。
霍光也不客气,双方很有默契的开始撰写法案。
说实话,斗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黄霸,还能在有目的性放水的霍光那儿捡到便宜。
论写文书,整个大司农府衙那些人合起来,都不是霍光的一合之敌。
黄霸看霍光写法案,都感觉自己在看的不是法案,而是艺术。
各种事情,本来是有目的有原因有需要达成的结果的。
霍光总是能把不是那么适合写出来的目的和需要达成的结果给隐藏掉,然后写上正大光明的理由和原因。
或是通过描述,把同一件事情,不好的事情,写的非常好。
比如,朝廷希望扬州本地人能比现在搬过去的东瓯人多读两年书,达到本地人占据统治地位,能多生点孩子,平衡人口比例。
霍光就把这条写成了,希望地方上能够保护东欧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古老的工艺技术,鼓励当地人在读书的同时也能继承这些技术,所以允许其少读两年书。
黄霸不由得感叹,这些词儿都是谁发明的你说。
怎么这么牛批。
霍光的优点就是,什么东西到了他耳朵里,他就能变成自己的。
这些都是霍海说过的,但霍海不一定会在这个地方用出来,但霍光总是能把适合的东西安排在适合的地方。
法案越是推进,黄霸就越是知道,自己跟霍光斗,就跟蚍蜉撼树一样。
自己看树在动,还以为是自己的威势,就算是风吹,自己好歹有点用。
但实际上,就是纯风吹,自己就是个多余的。
自己之所以那么看重自己,觉得自己有功,是因为自己的视角太小了,才看得见自己这个蚍蜉。
在霍光这样的人物眼中,压根看不见任何蚍蜉,霍光甚至在寻找风,和风一起摇摆,一起律动,一起适应,在这天地间日子还长着呢。
这边的文书制定。
那边,北方的终局之战也要来临了。
十六年前,一名青年一举攻破龙城,成为整个历史上第三名将的成就。
却因为自己的侄儿疯狂崛起,两颗太阳在一起,就显得没那么耀眼了。
于是韩白卫霍的说法也逐渐有了多种多样的版本。
十六年后,青年已经褪去了当年的稚嫩,不再手持钢剑,而是抓着一把鞭子,遥看远处龙城。
当初,无意之中找到龙城后,卫青发了疯一样的进攻,最终攻破龙城。
留下了大汉在匈奴的第一场胜仗。
此时卫青早就不心急了。
六年前卫青就有机会完成自己年少时暗自许下的心愿。
但是,卫青忍着没动手。
因为当时需要一个发展的草原,而不是一个毁灭后群龙无首混乱的草原。
大汉一步一步的消化拿下的土地,拿下的人口,一直到现在。
此时,卫青身前放着一张普通的小桌子,这不是什么大司马大将军特制办公桌。
而是往北往西做生意的青年们最喜欢带的便携式卷桌。
卫青坐的,就是一把普通的交椅。
现在整个草原上活动的汉人,都喜欢带一套这样的装备。
用马车拉着。
有人统计过,六年前,大汉占领草原之前,整个匈奴有二十万辆马车。
现在草原上的马车数量是八十三万辆。
每一辆马车几乎都拖着这样一套装备。
卫青跟自己新选的护卫说:“十六年前,我第一次打到这儿时,就在这个地方,蹲在这里,狠狠地咬了一口这个。”
卫青从怀里掏出了一坨东西。
护卫用尽平生见识,都没认出来这是什么鬼东西。
卫青:“你当然不认识,现在你们每顿吃的是牛肉罐头,吃的是水果罐头,吃的是猪肉羊肉罐头,还吃热喷喷的大米饭,最次都是吃的面条。”
“你们见都没见过这种小米煮熟又晒干后就是这样。”
“本来应该是泡开吃的,但是打起仗来,就吞了。”
护卫就要尝试。
卫青:“记得别嚼,冲水生吞吧。”
护卫:“大将军,您别瞧不起人,咱什么没吃过……”
“圪垯~”
护卫不嘴硬了,捂着腮帮子揉搓。
卫青笑了笑,又看向了龙城。
还真让霍海那小子把说过的话都给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