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自作聪明,捅了马蜂窝!
合成营五个连全面入驻基地,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来自 t师其他团的协调士官陆续就位。
来的都是个顶个的优秀士官,身体素质和专业能力都很出色。
陈军和合成营几名后勤参谋协作,将调过来的士官们按专业进行分配,填充到了合成营的各个连队中。
六月三十号下午五点钟整,所有协调人员全部就位,并分配到了所属连队。
合成营组建工作的第二阶段,到此算是正式圆满收尾,每个部分都没有瑕疵,绝对算得上是组建部队的模范。
而在第二阶段中表现最好的,毫无意外就是陈军,没有之一。
要是没有陈军精准抓住人性,打透部队干部最迫切的需求点,以一招画大饼俘虏了合团干部,第二阶段必然一团糟。
陈军也通过第二阶段的工作,向关注他的军师团领导们,展现了他高效且可靠的办事效率和能力。
想必在上级领导的心目中,陈军的价值必然又猛涨了一波。
时间来到七月一号。
在这个建党节的神圣日子里,试点合成营最重要的第三阶段整训,开启前的开训仪式隆重开幕。
这次比上次入住还要隆重,领导级别更上了一个层次。
有了高官级别的军官镇场,开训仪式没有任何的意外,在首长的期待致词下,就此拉开了隆重序幕。
国内有个常见的现象,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新官上任三把火。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字面上的。
新的单位一把手上台后,为了震慑下面的人,快速掌控全局,展现自己的威严,都会先故意找三件麻烦事出来,以绝对的话语权进行处理。
借着这个杀鸡儆猴的机会,烧掉一切对他的不满和抗拒。
让大家知道在这个地方,谁才是真正的老大,现在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你们该听谁的话。
孙东平似乎深谙此道!
他知道合成营是七零二团搞起来的,自己空降过来摘了果子,必然会遭到七零二团上下的抗拒。
而七零二团的主体框架,又全都是七零二团的老人。
如果不能把所有人给镇住,让他们乖乖听话,那么他接下来在合成营的工作推展,绝对会非常的困难。
在用实力和交谈沟通解决,和用高压的手段就震慑这两条路上。
孙东平性格使然,选择了后者。
而且孙东平知道在七零二团,尤其是在新组建的合成营里,哪些人用来烧火,杀鸡儆猴的效果最好。
要杀就挑最大的杀。
要烧就挑最牛的烧。
只要能够把最棘手的给干掉,等于他就是这里最强大的存在,绝对能把下面的小罗罗吓趴。
孙东平这么想的。
而符合他目标这些条件的有两个,他们分别是刚升为副营长的高城,还有已经成功打造合成连的陈军。
前者高城的背景太深,不太敢动。
只能放弃。
后者在部队没有什么背景,只有一对在社会上经商的父母,商人对军队的影响力非常微小,根本就不需要顾虑。
加之陈军军衔职位都较低,在七零二团的声望又贼高。
孙东平理所应当的认为,只要能够把陈军给整服气,那下面的其他人,哪怕有想法也不敢蹦哒。
这个想法孙东平觉得没毛病,开训第二天便开始搞事。
首先为了破坏陈军的权力地位,让大家意识到陈军的话在这里不管用,他才是合成营最有话语权的人。
孙东平烧出的第一把火,就是停了特战排营地和训练场的修建。
给出的理由有三点:
首先就是他早就说过的言论,否定特战在营级战斗规模里的价值,认为完全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意义的多余配置。
特侦连本来就有侦察班,有侦察班在就足以应对作战所需。
孙东平确实在国外学了,可学的并不多。
现在国外的合成营也不是完全体,同样也处在于摸索的阶段,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也还不是尽善尽美。
只是说在这个时期领先于国内,远没有达到正确答案的地步。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是常识,孙东平完全照着国外的合成部队生搬硬套,不考虑部队的属性以及需求。
本身这个出发点就是有问题的。
更别说他从国外学的东西,其实就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此时国外的合成部队发展理念,也仅仅只是这个九十年代的理念,战术也只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
和陈军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理念,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完全没有领会到在未来战场上,合成营会成为独立的战斗单元,会根据任务需求完成各种配置。
不是所有合成营都一样!
不存在只用一个合成营模板,就能够打造出适合所有作战环境,完全能够通用的合成营。
合成营同样需要进行精细的分工,让它的战斗属性变得更加多样化。
比如全坦克和重炮的重装合成营,步兵和坦克协同的山地合成营,空地一体结合的突击合成营等等。
而根据七零二团这种类型的部队,本身不缺装甲坦克和火炮部队。
作为七零二团一部分的合成营,他所需要承担的作战任务就得变通。
陈军在打造合成营就充分考虑过,装甲步兵团优势在于正面作战,等于打正面冲击战是最猛的。
可未来战场根本不是传统战争,坦克和坦克在战场上作对厮杀那种。
哪怕是主打正面冲击的部队,要想适应未来多元变化的战争动态,也需要打造多样性的战术打法。
打法战术更多,能适应更多战场,兵种具备更多的可调性。
那就等于适应性更强。
能让战斗力更强。
而装甲步兵师已经是地面最强,要想增强装甲步兵师的多样性,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从空中入手。
根据这一点的硬性需求,突击合成营才是最合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