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泽一听要到外婆家,高兴得跟什么似的,眼前马上就浮现出了氾水的长鱼面、大素鸡、小肠肘、还有外婆做的“肉坨子”(土话,就是狮子头)、藕夹子、烧杂烩,好像口水都到嘴边了,那个憧憬那个向往,仿佛马上就到嘴到吐了似的,这小子也是个嘴馋的家伙呀!当然了,大少嘛,美食肯定是少不了的,不看后面出不出美女了,哈哈,哈哈!要说这氾水,那也是镶嵌在京杭大运河边上的一个明星古镇了,从县城沿大运河南下不到20公里,便到了古镇氾水。氾水镇肇源于汉末,始建于唐,后又重建于明初。明清运河繁忙的漕运必经氾水,其交通十分便利,商贾云集,经济发达,集镇规模不断增大,深厚的历史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唐宋时氾水集(在今镇西南数里),元代称氾氏寨,元末明初沉于洪水。现今的氾水镇建于明朝初年,“明洪武年间称城南三十六里有新镇,万历年间开宏济河,建氾水闸,镇以闸名。”据《宋史》记载:“真宗、光宗时大筑漕堤,潴水渐多,境内始有氾光湖”。
高老爷子虽然脾气火爆,但也是个懂得礼数之人,儿子一年难得回来几趟,带上老婆孩子去丈人家看望看望那也是常理之情,由他提出来,也是尊重林佩云和她的婆家,所以高老爷子就吩咐高怀远明天带上林佩云和高泽去趟氾水他丈人高泽的外公外婆家,一年难得回来,再说林佩云平时忙着照顾他们爷孙两个做女红补贴家用也很少回家,多买点东西,也算是补偿和孝心吧!
“那还是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一个和尚,法号云光,他自幼出家,虔心向佛,立志要劝世间人的向善,解救百姓的劫难,就四处云游,讲解佛旨。当时佛教刚刚传进中原不久,信徒还不多,云光每到一处开讲佛法时,听众都寥寥无几,云光开始有点泄气了。有一天傍晚,云光正坐在路边叹息时,突然面前出现了一个老太婆,她送给云光一双麻鞋,叫他穿着麻鞋去四处传法,鞋在哪里烂掉,就可以在那里安顿下来时常开讲佛经。老太太说完话就突然不见了,云光明白这一定是菩萨在指示他要四处传法,不辞辛苦。”高泽说到这儿顿了顿,停了下来。王全他们正听得入神,见高泽停下了,连忙催他快讲。
这时,高怀远开口对两位老人说道:“爸、五爷,这次我们的对手非常强大,势力范围也很广,在作假的水平方面也是提高了不少,涉及的范围比以前更大了更广了,好像就没有他们不作假的,我们不但要联合省城的各家商铺和藏家,更要联系各地的有名望的有实力的商铺和藏家,联合起来,共同的打这一仗!”高庆林的嗓门有点大,开口说:“是啊,怀远说的对啊,对方是来势汹汹,场面弄得挺大呀,不过我们不用怕,他们最顶尖的也就是尤老大、尤老二两个老不死的嘛,其他的徒子徒孙都不足为虑的!“王五爷也是有点赞同高老爷子的话:“是啊,怀远,不要危言耸听,自己吓自己的,我们也不是吃干饭的,怕什么,就说你自己吧,都历练了这么些年了,还怕什么的呀,不然,我和你爸也不会让你在省城独当一面了。”
说起来,高泽和于伟也没什么<font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font-size:0;overflow:hidden;width:20px;“>?、仙侠?</font>交集,于伟是又矮又胖,才六岁的年纪就长了一张让人看了就生厌的“肚肺脸”,两只不大的眼睛总是迷缝着冲着天,一付天下他最大的模样。高泽因为从小就在爷爷的药水浸泡之下,加上干爷那神奇的小药丸的辅佐,身体是出奇的强壮,从来没生过病,个子也比同龄的孩子高大,那一身的力气更是大的惊人,一般的个子小点的大人估计也不是他的对手,轻轻松松的摆平四五个小孩那是手到擒来的小事。再说他人长的精神俊秀,对一起玩的小孩子出手大方,又是一肚子的学问和知识,又懂事又有礼貌,村里的人都喜欢他,也没人和他起什么冲突,就是淘气犯点事,大家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还会摸着他的头说他可爱、讨喜呢!
“小泽,小泽,快回家吃饭了!”不远处传来了妈妈呼唤的声音,已是日上中天,该吃饭了。高泽让王全他们一人挑了一块雨石,把剩下的石头捧在手里回到了家,找个白净的大碗接上水放在了房间的桌子上,看着碗中或白、或黄、或红、或紫、或绿、或黑的、或是几种颜色相混在一起组成同心状、环状、斑点状的雨石,形状有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或是扁圆,上面的图案也是千奇百怪、瑰丽无比,越看越喜欢。
氾水自古就有“金氾水”的美誉,早年间还流传有一首童谣,叫“金氾水,银宝应,铜打的高邮,铁做的界首。”
民*国年间,氾水镇便有一百多家商号和近二十爿钱庄,为全县首镇、苏北六大重镇之一。镇上有芮家园、柳园、华廒、程公馆、华五房等多处园林。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华廒,为扬州汪氏构建,氾水华家托管。
“古镇闲地少,砖桥小巷多”,氾水镇如一幅《清明上河图》,颇有苏南水乡之雅趣。当时的镇区布局是东西向的大、小巷口为主要街道,和南北向的大运河、下河组成了平行的两个商业区。巷子两边笔店、药店、茶食店、银匠店、染坊、磨坊、豆腐坊、酱醋坊等,五八门,应有尽有。巷子东首与下河相交,河上有桥三座,分别叫迎秀桥、三元桥、聚园桥。下河两边也是商铺店面,整齐的石驳岸和沿河垂杨柳更增小城秀色。当时是“下河两岸店铺陈,河中划子叫卖声”,身着蓝布大襟衣的小媳妇,挑动活窗,脆声买香粉;老头儿长袍布衫,扔钱上船,岸旁买旱烟;真是好一幅明媚市井图、水乡风俗画。
据《民*国*宝*应*县志》载,当时每年从氾水运往沪上、苏南、津城等地的稻麦就达数十万担,南北客商来往频繁,氾水市面空前繁荣,单酒楼就有顺河园、倚河园、金魁园、立盛园、如意馆等许多家,各家都选择出众高手做红锅白案,素有“金氾水”之说,可见氾水昔日的繁华。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本文由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