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大少上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观书》明于谦
高泽夹着几本金石类的古籍溜溜达达的往前街的外婆家走,嘴里哼哼叽叽的,不知道在叨咕些什么,反正,那样子透着兴奋和开心。
“这不是小泽吗?你干嘛去了呀?”街头卖卤菜的卢师傅看到一脸喜色的高泽,连忙招呼他,这小子可是他的福星,给出了不少好点子呢。
高泽一愣,随即,脸上的笑容就盛了,甜甜的叫了声:“卢伯伯,您好啊!你出摊了呀!今天生意肯定好,肯定不够卖的!”
卢师傅也知道这小子的嘴甜会哄人,可他就愿意听高泽的这一口,这小子那一声叫,就让他心里跟喝了蜜似的,忍不住的就切了两根大素鸡让这小子解解馋。
豆腐对老百姓来说也是非常普通廉价的食材,人们对这道菜的用料和制法作了改进,使其烹调更加考究,滋味更加鲜美。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没人说话打扰,还正合了高泽的口味,他埋头大块吃菜、大口喝羹,那一大盆软嫩清醇、味美养生的文思豆腐最起码有一小半进了他的肚子,撑得他肚在腰圆的,后来还跑了好几趟厕所,肚子才歇了气平静下来。
今天就是开学的日子了,要说起上学,高泽还是有些兴奋和向往的,在干爷的火星庙教学点倒也是天天能上,可是没几天,他就没了兴趣,他觉得干爷教那些孩子的东西,都不是他感兴趣的,再说那些知识对他来说都太简单了,他可不想浪费时间,还不如学点自己喜欢的知识呢!
高泽夹着书,拎着素鸡,哼着谁也听不懂的小调,进了外婆家的院子,“啊”!一阵饭菜的诱人的香味从厨房里飘了出来,勾引得高泽顺着香气就冲进了厨房,盯着案板上那大盆刚出锅的豆腐羹直流口水。
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中记载:“文思字熙甫,工诗,又善为豆腐羹甜浆粥。至今效其法者,谓之文思豆腐。”
传说在清乾隆年间,扬*州梅岭右侧天宁寺有一位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式豆腐菜肴。特别是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制做的豆腐汤,滋味异常鲜美,前往烧香拜佛的佛门居士都喜欢品尝此汤,在扬州地区很有名气,这在《扬州画舫录》中也有记载。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又到了开学的季节。
拿小碗装了一碗,让他先尝尝,解解馋。高泽用条羹(就是勺子)舀了一勺,软嫩清醇,入口即化,好吃啊!
不过,秋天的校园却仍旧光彩宜人,树依旧是那么绿;儿好象不知道秋天已经来了,依旧竟相开放,依旧用它那芳香吸引着只只蜜蜂;蝴蝶依旧在校园里翩翩起舞,依旧用它那美丽的身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
而豆腐自汉代淮南王刘安始,于今已近两千年历史,古称“福黎”,是由我国<font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font-size:0;overflow:hidden;width:20px;“>看[(书网审美:</font>最早发明、制造,而后传往世界各地的。豆腐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受到人们的欢迎,被人们誉为“植物肉”。
对高泽来说,这一切都是陌生和新奇的,望着那一张张怀着梦想、带着希望的脸,他的心也仿佛从睡梦中苏醒了一样,沸腾的校园,让他也有了一丝莫名的冲动和期待。
这道菜在淮扬地区非常有名,不过其制法与清代已有所不同。
林佩云送高泽来的时候,顺便也把高庆林配制的给高泽洗澡用的中药带来了不少,还嘱咐外婆华素英按时熬药给高泽泡澡,今天就是泡药澡的日子。
不过,每天早上看着村里的那些小孩们背着书包往学校跑,晚上又成群结对打打闹闹的往家走,那种感觉还是挺让他好奇和向往的,自己终于也能上学了。
不过,林佩学却认为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还是按部就班、脚踏实地的来,毕竟学校教授和自学成才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最后,商量来讨论去,选了个折中的方案,先让高泽从三年级上起,看学习和考试的结果再酌情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