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青梅瓶
曾勾浮云隐青日,更添霁雾遮旧瓷。
但看晓风红叶里,微朦初雨绕枝。
——《七律.青瓷》
高泽大概的观察了一下手中的瓷瓶,瓶小口带盖,盖上有宝珠形纽,盖纽及盖面中央饰莲瓣纹,盖之立壁上绘折枝卉。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宽圈足。通体青装饰。肩部绘变形莲瓣纹,纹内绘朵。瓶身绘折枝果,大小各3枝,分别为石榴、枇杷、樱桃、葡萄、荔枝,近足处绘上仰蕉叶纹一周,素底无釉。
能有二十几公分高,口径四、五公分,足径也有十来公分,此梅瓶胎质洁白,做工精细,青画工娴熟。
高泽之所以一眼就看出这是个梅瓶,而不单单是个盛酒的酒瓶那么简单,是因为他读过近代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一书,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
大盘、瓶、罐等为细砂底,无釉,白色,有小块铁色斑;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
还没等师傅开口,高泽先说话了:“小妹妹,你是要用这两个酒瓶子换钱吗?”
高泽的话让小女孩一下子愣住了,原本期待的神情顿时就变了,痛苦难受无奈,甚至还有绝望都写在了脸上,看得高泽一阵心揪。
高泽也没看师傅,更没有征求师傅的意见就十分肯定的同意了收小女孩的瓶子。
小女孩见高泽问她,连忙眨了眨明亮的黑眼睛说:“是啊,是啊,把瓶子给你们,你们给我钱,就能给奶奶买药了!”
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废后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盘、碗底心多是外凸内凹。
最可怕的是,这小女孩家一看就是非常的贫穷,再给弄坏了,那就更加的是罪过了,让爷爷知道了非得揍自己不可。
嘿嘿,现在,自己的面前可是有两只一对完整无缺的明永乐梅瓶,如果让爷爷知道了,还不知道是什么表情呢?
不过由于青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就像铁锈斑疵一样,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感。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
“我叫朱倩玉,是我爸爸给我取的名字!只是他总也不来看我,妈妈也不回来看我!”小女孩的语气中先是开心和幸福,而后是落寞和神伤。
色彩雅致凝重,鲜艳夺目,层次分明。
高泽把瓶子递给站在旁边一言不发的师傅,笑着对小女孩说:“小妹妹,原本我们是不收这种瓷瓶子的,这个卖不了钱!”
闻着鼻子里绵柔醇馥幽郁的酒香,看着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这不是梅瓶还是什么呀!
自己手中的这个梅瓶和爷爷的那个永乐青竹石芭蕉纹梅瓶无论是造型、纹饰、胎釉、青料上看都是相吻合的,而永乐青瓷一般是没有款识的,只有极少数有年款。
这对梅瓶应该就是明永乐青折枝果纹梅瓶,爷爷说过像这种青瓶子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属于宫廷御用之物,而且这种梅瓶的传世完整器物不多,十分名贵。
因为含锰量低,含铁量较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红、紫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呈色浓重青翠。
高泽拉起小女孩的手,有点凉,也很瘦弱,几乎没什么肉,心里难受,怕自己掉下眼泪,连忙说:“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呀?”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瓷都”景德镇青梅瓶最为精湛。
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古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无不让高泽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