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或许已经乱套了。
起义提前的结果就是有些历史人物已经起义,而有些原本应该成就无上功业的,却因为起义迟了导致实力大损。
别的不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个未来的大人物,他们麾下的将领至少还有不少没有到齐,甚至半路被张弘斌截胡,四名历史名将文臣被自己挖到了手中。
事实证明,哪怕是农民起义者,能够成为主要将领的历史人物,都不会是傻瓜。
数个月的培训,郝连忠、袁宗弟和冯双礼三人已经彻底褪去了农民的单纯和憨厚,双目多了几分英气和睿智。在军事知识方面,郝摇旗更偏向于勇将,袁宗弟偏向于大将,冯双礼则是帅将。
勇将者,凡事带头冲在前面,以勇猛引导着全军的士气,带领军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大将者,善用天时地利人和,不骄不躁,荣辱不惊,全局仅在其掌握之中,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帅将者,千万大将之主心骨,天地万物都在他的计算之中,所有的行动都在他们的视线之中,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或许张弘斌对这三种将领的理解不够全面或正确,但他觉得这三人就属于这三类将领。就水平而言,郝摇旗在勇猛方面堪比王二,略胜李定国和曹变蛟半筹,但是在军师韬略和全局观上,则仅仅胜于王二,弱了李定国和曹变蛟一筹,弱曹文诏三筹。三人里面,仅冯双礼能够有资格与曹文诏一争高下,前提是有足够的时间让他成长起来。
是的,三人有成为优秀将领的潜质,但仅仅是潜质,如何成长和成长到什么程度才是关键。比如他们才上战场就死在了对方的火枪狙击下,那么就算有再好的潜质,也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将而已。在历史上,甚至连专门描写的一小句话都不会剩下。
但徐光启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结合了自己的西洋思想,以及自己对儒学的理解,甚至还加入了张弘斌对顺民的解释和评价之后,决定研究一种中庸的儒家。在愚民的同时,告诉他们什么是民族,什么是国家。而这个思想若是真的出现,最有利的,应该还是大明朝,毕竟大明的百姓若是知道并且深入了解了这个思想,结果就是流寇甚至救世军对外进攻的阻碍就会呈几倍的提高。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使者一愣,显然对张弘斌的做派还有点不适应,随即也反应过来了,眼前的和那所谓是山大王没什么区别,都是眼高过顶的二愣子。也就不知道后金的战斗力,否则只怕就没有那么硬气了。
徐光启被张弘斌痛骂了一顿,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翻阅起了儒家的经典。看了数天,隐晦的表示前人或许为了得到帝皇的支持,把儒家的学问向利于帝王的方向进行了修改。但是,若非如此,儒家如何可以存在,而帝王又如何控制百姓?
“小人罗福,受主子爷恩宠,赐姓钮枯禄氏,抬正蓝旗听用。此番南下,只是奉命与大当家的交个朋友,日后双方多多亲近亲近,想来双方都有用得着对方的时候!”罗福仗着有满清主子当靠山,却也是不卑不亢的说道。
在这个时代,会有这样打扮的只有一个势力,那就是后金。但必须要知道的是,他没有满人的外表特征,这就意味着他本身就不是满人,很有可能是被俘虏或者原本就居住在辽东的汉人,最后投靠了满人。满人后期组建的所谓的汉八旗,其实就是这批投降了他们的汉奸组建起来的。
只是副作用,还是大了一些……
徐光启,依然是心怀大明……日月更替,此心不变。
但,这并不能成为他拖了政权后腿的借口。
“记住,我问的话,说我要听的话,其他的可以不必废话。”张弘斌摆了摆手。
外表和汉人没什么区别,完全没有少数民族的样子,最多有点北方汉子的特色。但他的头顶却是秃瓢,或者说只有天灵盖上的一小缀发辫。是的,铜钱鼠尾,必须要穿得过铜钱的钱眼才算合格,否则会被砍头的。
“这可不行,至少铁锭、茶叶和食盐这三项必须要有,否则结盟的基础条件就没办法达成。至于大当家的货物,听闻陕西出了不少好东西,甚至富庶的江南都未必有,若是价格合适,罗某也会采购一批回去试着卖卖看,若是受欢迎,自然会长期交易。”罗福果断回答道。
徐光启的观点,张弘斌既然已经割据一方,成为军阀,说不得以后还要称王称帝,到时候若不靠这样的学说,依靠这样的手段,他又如何驾驭得了他麾下的子民?自己明明都是一个秃子,有什么资格笑和尚?!
“我的时间很少,长话短说,客套话就不必要了,我希望知道的是,你们需要什么,能够支付什么。而我们需要做什么,好了,你可以说话了!”张弘斌没有理会使者的拜会,只是随口说了句。
儒家,就是后世帝王使用的手段,愚民,让百姓只知道生活只知道劳作,除此除此之外不留给他们任何思考的余地,如此自然不会想起那句话,自然就乖乖的当他们的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