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一天,都要归入大海,或者升腾上天,成为云汽。
殊途同归,
哪里用得着别人过度的干预呢?
他只是问,“怎么你的书里,还要夹杂别人的文章呢?”
何博就说,“要是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怎么能叫《杂说》呢?”毕竟死鬼可不好发表新文章给世人看,不然某些人见了,只怕真要提前下去,跟死鬼面对面交流了。
至于托名著书?
那都托名他人了,必然要往更有名气的先贤身上靠,比如黄帝、神农等等。
商鞅他们可还没有这个资格。
不过,
他们也不在乎这点名声。
改革变法,已经让他们活着的时候被骂了不知多少,难道还能指望死了以后被人怀念追悼?
“对了,我就要去邾国,你跟不跟?”
何博把书册收好,又对庄周提出邀约。
“不去。”
庄周说,“前段时间才和孟子與见了一面!”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孟子在因讲学不顺,而返回邾国的路上,是要经历宋国的。
想起自己曾经因为鬼神而和庄周产生的缘分,他还特意找到对方,与之见了一面。
庄周当时正因为自己种出来了一个大葫芦而高兴,见到来访者,就对他说道,“这么多年了,你看起来比我要苍老太多,应该是宣讲仁义的道路,走起来很艰难吧!”
孟子淡然笑道,“我才四十三岁,即便再艰难,也是能继续坚持仁义几十年的!”
“我现在收了很多弟子,教导他们道德的重要性。”
“等到天下太平以后,我的弟子们就可以把仁义发扬光大了。”
庄子就说,“你梦想的实现,还要等好几代人才行呢!”
“反正你我活着的时候,天下是不可能归于统一的,为什么现在不放弃,享受眼下自然的快乐呢?”
孟子告诉他,“世间的许多事,都是要有个开始的。”
“我现在奔走辛苦,以后人心中的道德,就可以尽快恢复,这样世人的苦难,就可以缩短一些了!”
庄子只沉默的看了他一阵,然后说,“这么多年了,你和我的道还是不同!”
“我是会顺着水流游动的鱼,你是水上溯流划桨的船,虽然都在同一条河里,但方向却是不一致的。”
“我只能祝福你尽快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然后,
两位当世的大贤人,就结束了短暂的会面,分道扬镳了。
于是何博就说,“那我自己去了!”
说完,
他跳到水里,不见了踪影。
应该是连鱼都不装了,直接融为一滴河水,迅速的润到了邾国。
而当何博见到孟轲的时候,
对方看上去精神不错。
甚至还有空回自己小时候住过的地方逛逛。
他指着一处集市对弟子说,“那里有个屠宰禽兽的地方,不是太好,我们绕过去吧!”
弟子们知道,这是老师曾经说过的,“君子远庖厨”的道理。
于是他们没有一点疑问,就要转弯去别的地方,欣赏老师幼年经历的风景。
但何博偏偏要跳出来,对着孟子一行人喊话,“当年喜欢看杀猪的小子,现在连屠狗卖肉的地方都不肯去了吗?”
孟轲被当众揭穿黑历史,便寻声看去,见到了何博。
他随即笑了起来。
关于《杂说》——
先秦时著作,作者不详,但由于该书内容丰富,多次提到庄子、孟子,推测该书的编撰者应活跃于周显王时期,疑似多名学者共著。
又因为《杂说》中除却对庄子的调侃外,其他篇章用词十分刻薄,观点极端,大多作者身份应该出身法家。
关于《杂说》最大的疑点——
根据考古发掘,从战国中期直到西汉时期,这本书一直都有流传,篇幅还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加,从原本的十几章,扩充为上百章,部分篇章用词风格不变,疑似作者一直没死(但什么人可以活几百年?)
内容也从原本倾向于寓言,逐渐变成了作者之间的互相攻击(某一篇章为“庄子讲述剑术,比剑的双方为孟子和商君”?)
考虑到最初成书的时间,以及传播范围,专家推测:这本书应该是从稷下学宫里出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