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离别
“随他们去!”
离了沙丘之地,
何博继续邀请死鬼跟自己到处游玩。
而等宠幸完了自己的死鬼朋友后,何博又去拜访还活着的家伙。
他先去找到还在坚持讲学的孟轲。
这么多年过来,
孟轲的头发已经很稀疏了,牙齿也掉的没有几颗。
但他仍然口齿清晰,向世人宣讲自己关于“仁义”的理念。
甚至伴随着天命的转移,他显得更加有动力了。
他对何博说,“赵国的事情,我已经听说了。”
“赵主父是一代雄主,可惜他只关注军务而不能谋划全局,不通人心,仅凭自己的喜爱施政,使得政令反复无常,因此沦落到了如今的地步。”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而前者,不仅仅包涵各方面的文治,也包括选择下一任的君主。
毕竟祭祀太庙,总是要有后人的。
因此,轻行废立,就是在危害国家!
孟轲惋惜赵主父的遭遇,也痛斥赵王何围困沙丘行宫,意图饿死父亲,行“齐桓公故事”的行为,但最终,他也只能说一句“咎由自取”。
眼下,
赵国如此,
秦国稳固,
天命终于定下了!
孟轲说,“秦国统一天下以后,会休养生息吧?”
“我现在辛苦,就是为了替这不远的未来,播撒足够的种子,好让这些后人成长起来,为之后的天下效力。”
他抚摸着自己苍老的面容,心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何博却是笑道,“以后的事怎么样,谁能说的清呢?”
他拜别了孟轲,
然后又来到了宋国。
正好遇见庄周出来踏青,身边跟随着惠施的儿子。
后者出来办事,路过父亲旧友所在的地方,于是特来拜访他。
庄周也老得须发稀疏了,牙齿倒比孟轲要多上几颗,面色红润,肢体动作,看上去也比常年劳心的孟轲有力许多。
他对惠施的儿子说,“你父亲去后,宋国就没有可以跟我辩论的人了。”
“我也挺想念他的。”
对方流露出感动的样子。
但何博却是知道,当初惠施葬礼的时候,庄周就嗷了三下,气得惠施的鬼魂在旁边跺脚。
“他不哭!”
“他都不哭的!”
何博赶紧安慰小老头,“没事,他妻子去世的时候,也只哭了三声呢!”
庄周是一个很潇洒的人,
活着就好好活着,
死了就安心死了。
所以灵堂之上,替死人嚎啕两声已经足够,之后又要回归正常的生活——
毕竟哭的再悲伤,也不可能把人从棺材里哭诈尸。
何况生前都不用心,
死了装孝顺悲痛,又有什么用呢?
但随着年迈,
他也免不了回忆年轻时候的事。
即便性格再洒脱,也终究生活在人世之中。
所以当惠施的儿子过来的时候,他也免不了思及故人。
而等故人之子走后,何博直接不请自来,坐在余温未褪的位子上。
他一拍桌子,很得意的说,“你竟然在背后偷偷想别人!”
“我要告诉你的妻子!”
庄周哼了一声,“你告吧,我妻子早就知道我是什么人了!”
能跟庄周相伴到终老,对方自然是了解自己这位良人的。
鬼神的挑唆,肯定是没用的。
于是何博也放弃了告状,反手掏出一副棋盘,约庄周下一把。
“来!”
“我感觉自己最近棋艺大涨,正缺对手呢!”
庄周看了,就觉得自己仅剩的几颗牙有些抽抽的疼。
鬼神的棋艺,
他已经领教太多次了,
偏偏对方棋品还不是很好,落于下风时,常有偷挪棋子,或者企图抄盘打人的举动。
阴间棋圣的名号,
可不是白来的!
“不了!”
庄周把棋盘转手搬开,“我老眼昏,可看不清棋了!”
“是跳棋,很简单的!”
“跳更不行了,我骨头都松了,可不能跟惠施一样!”
惠施自打被魏惠王遣回老家后,便一直安心养老,身体本来挺好的。
结果去钓鱼,等大鱼咬勾与之角力的时候,鱼竿“咔”的一声断了,老头往后摔了个屁墩,直接把自己给摔坏了。
随后不久,
无法行动的惠施自觉躺着无聊,便把自己郁闷死了。
于是,
在庄周的坚决反对下,何博只能遗憾的收好棋盘,跟他去散步。
然后何博走着走着,开始拉清单。
庄周疑惑的看了他一眼。
何博就说,“我打算出远门了!”
“这段时间先把认识的人都拜访一遍,免得你们当我死了。”
“去哪里呢?”庄周问他。
“去大河的源流那边!”
拿下秦岭之后,有密织成网的支流在手,以两条巨大的山脉为翼,何博再投入母亲河的怀里,就觉得浑身轻松,再无阻碍。
只是不管他泡在大河里多久,进度条也一直没能刷新出来。
于是何博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没能去大河源流的高原那边——
母亲河跟一般的河流,终究是不同的。
何博顺着支流,可以一路溯洄到其发源的山岭之中,虽有阻碍,但只要河水流出,他就能润过去。
但黄河发端的高原水塔,何博就不能润的如此顺利。
因为它实在太高了。
而且不是一山之高,是一整片大地都高高隆起。
那片大地有多大?
比之中原,
还要多出好几倍的面积!
所以,
以前何博企图野心勃勃的,想要凭借力量,顺着母亲河,去高原上探探路。
但高原独断万古镇压一切的雄浑,
还有母亲河仍旧存在的斥力,
都让何博的探索行动最终迎来失败。
如今没有了那强烈的排斥,母亲河已经对他敞开了怀抱,何博便秉持着应润尽润的原则,想要爬到高原上去,然后寻找收纳黄河的机会。
人都想着进步,他这个大孝子,
也希望可以回到母亲的源头处看一看,感受一下天之极的风景嘛!
正好,
诸夏的历史,
已经进入到大魔王时代了——
虽然何博还做人时,他对“赢稷”这位秦王没有太多了解,但这并不妨碍文学之中,经常出现这一位的身影。
何博因此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