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人手似乎不足了。
这人手不足并不是说现有生产规模和科研体系无法维持。事实上,如果只维持现有水平,此刻的约3000万名克隆体——在来到木星系统之后,李青松又断断续续的本土产出了约1500万名克隆体——已经完全够用。
但如果李青松想更进一步,想进一步扩大科研体系,为每一个科研分支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脑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工业体系,为科研端提供更多资源的话,现有的人手就不太充足了。又因为核裂变推进器涉及到几乎每一个学科的缘故,这整体上的人手不足,便成为了限制核裂变推进器小型化的最大障碍。
“哎,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分支越来越多。
细细深究的话,一个数学,怕不是能分出几百上千个分支来。
代数、几何、拓扑、分析、逻辑、集合、概率、统计、数值分析……
这么多分支,每一个分支之下又会有更小的分支,更小的分支之下还会有众多不同的课题……
整个科学体系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任何一个微小的分支都可能穷尽一名优秀科学家毕生精力都无法推进一步,任何两个微小分支之间又存在巨大的障碍,隔行如隔山一般,真难以想象当初的人类世界是怎么把科技推进到比现在的我还先进的地步的……”
现在,李青松也因为科学体系的复杂而暂时遇到了障碍。
必须要进一步扩充人手,才能有足够的脑力投入到愈发细分的每一个科学领域之中,并维持足够规模的生产,为这些研究提供资源。
粗粗计算,李青松认为,要达到足以支持核裂变推进模块进一步小型化,甚至于小型化到足以装进水星级战舰里,并令其具备实战意义的话,自己的最大意识连接数至少也要提升到1500万才行。
此刻自己拥有约3000万名克隆体,最大意识连接数提升到1500万之后,也完全足够使用。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事实上,李青松在生产克隆体的时候,就是大约按照这个数字来准备的。
“提升50%么?”
李青松默默的思考着。
此刻虽然遇到了障碍,但他并没有怎么忧虑。
原因很简单,伴随着前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以及最为重要的10纳米超算建成,具备了更庞大的算力,生物科技方面的突破已经近在眼前。
超算无法真正模拟现实。但在提供了足够多的参数之后,超算在模拟之中,却能为现实提供意义巨大的参考。
此刻,李青松专门训练出来的生物科技超算,女娲ai,便在克隆体们提供了足够多的参数之后,模拟计算出了一种几乎全新的基因编辑方案。
如果这种方案真的成立的话,那么,新一批的克隆体的脑部营养供给将更为充足,神经元数量更多,信号传输速度更快,身体素质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显而易见的,这种克隆体将会具备更大的意识连接数。
理论显示,他的意识连接数甚至会翻一倍,从1000万暴涨到2000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