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些事情对于李青松来说都已经驾轻就熟了,按部就班去做即可。分配出一部分克隆体去做之后,李青松便没有往这方面再倾注过多注意力,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另一件事情上。
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
无论是之前李青松自己的推演,还是现阶段从蓝图克文明飞船之中得到的现实验证,都向李青松证明了一件事情,那便是,可控核聚变才是进行恒星系航行的基础。
原因很简单,核裂变的质量转化为能量的最高效率也仅有约0.089%,依据质能方程,一块质量为1kg的铀235,最多最多也就只能产出约8*10^13焦耳能量。
而核聚变拥有更高的质量转换效率。
核聚变也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氘氚聚变、氘氘聚变、氘氦3聚变、质子-质子链聚变、碳氮氧循环聚变等。
这些类型是较为常见的。除了这些之外,在某些大质量恒星,以及中子星碰撞、超新星爆发等激烈物理过程里,还有更重元素参与的聚变,但那些都是非常规的,可以暂时不考虑。
这几种常见类型的聚变之中,以最为容易实现、环境要求最低的氘氚聚变为例,它的能量转换效率约为0.375%,足足是核裂变的4.2倍!
1kg的氘氚,可以产出能量3.36*10^14焦耳能量!
环境要求和技术含量更高,更难以实现的质子-质子链聚变和碳氮氧循环聚变,能量转换效率更是可以达到0.7%左右,高达核裂变的大约7.9倍!
李青松还构思了一种聚变效率更高的聚变模式,那便是将质子-质子链聚变的前两步与氘氦3聚变结合起来,理想情况下,能量转换效率更是有希望达到1%以上,那就高达核裂变的11.8倍了。
当然,那就是以后得事情了,便连蓝图克文明都未能实现,估计得要统一了强核力,成为强核文明后才能做到,现在就暂时不去多想,只专注于最为简单、容易实现的氘氚聚变,先打开核聚变大门再说。
相比起核裂变,核聚变的能量产出不仅更高,而且燃料也更容易获取。
宇宙之中,通常原子序数越高的元素,平均含量便越低。
像是用于核裂变的铀235、铀233、钍232、镎237、镅231等,自然界含量都极为稀少。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钚239更是少到了极致,仅仅依靠宇宙高能射线轰击才能勉强形成一点。
开采核裂变燃料极为麻烦,极为困难,产量还严重受限。
但核聚变就不一样了。
就以氘氚聚变为例,氘的含量虽然低,在木星大气之中约为十万分之一点几,但这也意味着每分离处理一吨木星大气,就能收集到约十几克氘气,其绝对值算是相当高了。
而木星这么大的星球,氘资源几乎可以视为无穷无尽。
至于氚,那不重要。因为在氘氚聚变之中,氚是能做到自我补充的,不需要外界额外补充。
一旦掌握可控核聚变,掌握了比核裂变更为先进的能源供应系统,那么,众多的铀矿、钍矿等都无需再运转了,大量的铀浓缩工厂也将可以停止,缺少能源了只需要从木星大气之中取即可。
能源方面,自己几乎可以认为彻底失去了限制。
畅想着美好的未来,最大意识连接数暴涨之后的李青松,将至少一亿名以上的克隆体投入到了可控核聚变研究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