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意味着,来自那颗较大小行星的标本同样对于这颗小行星有重要参考意义。主舰队之中的克隆体珍而重之的将这来之不易的200吨标本收集起来,放入到各个不同的实验室之中,结合当初实地勘察收获到的数据,立刻展开了观察与研究。
李青松察觉到,构成这颗星体的物质较为蓬松。它不像是普通岩石星球那样由厚实的岩石构成,反而有点像是海绵,内部稀疏多孔。
它的密度仅有0.5克每立方厘米而已,仅有水的一半。
它主要由一些水冰、尘埃、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类的物质构成,但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看着这些标本,看着远方那颗仅有200米尺寸,孤零零悬浮在浩瀚太空之中,方圆数十亿公里内都没有任何宏观物体的小行星,李青松心中满是感慨。
很有可能,从太阳系形成初期,这颗小行星就迁移到了这里,然后一直在这里静静的呆了几十亿年时间。
这里和太阳的距离约有1光年远,也即约9.4万亿公里。
这里是真正的太阳系的疆域边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如此。因为越过了这里,再往外就不太可能有仍旧受到太阳引力掌控,围绕太阳旋转的星体了。
是的,就算距离如此遥远,这颗小行星仍旧是围绕太阳旋转的。
从这里看到的太阳,其亮度降低到了约-2.74等。
这虽然比之前暗的多,却仍旧与从地球上看到的最亮的木星相差无几。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纵观全天域,太阳仍旧是最亮的那颗恒星。
不过……它与其余星辰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了。
它虽然亮,却没有太亮。它就这样融入到了万千星辰之中,再也没有了特殊之处。
可是纵然如此,来自它的引力仍旧掌控着这里的一切的天体。这里的一切都必须要围绕它运转。
就像现在这颗小行星。
它相对于太阳的公转速度仅有约300米每秒。以这个速度运转,它需要足足3.5亿年左右,才能围绕太阳旋转一周。
自诞生以来,它也仅仅只围绕着那颗星辰旋转过十几圈而已。
太阳系的浩瀚与壮丽,宇宙星空的辽阔与无垠,便以这样一种方式扑面而来,将李青松整个心神包裹。
看着这颗小行星,李青松心中无声感慨:“这就是太阳系,这就是宇宙啊……”
在这些年之中,无数星辰爆炸,化作璀璨的烟火从宇宙之中消失,又有无数颗星辰从星际尘埃之中诞生,点燃核心聚变,以强劲的辐射吹散身边的尘埃盘,向宇宙太空之中挥洒光明。
这外界的一切变化对于这颗小行星来说似乎都没有影响。它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呆着,安安静静的保存着那些来自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标本,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影响外界,如同一台性能超群的“冰箱”一般,跨越了几十亿年的漫长光阴,将太阳系形成早期的标本带到了现在。
现在,这些诞生自太阳系初期的标本来到了李青松手中,开始接受最为先进的设备最为严格的检查。
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的奥秘便这样真切展现在了李青松面前,包括太阳系早期星云坍塌过程、引力扰动、太阳第一次“点火”之时星系内的变化,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的形成机制,等等等等,诸多问题都在李青松面前浮现出了答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