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自己是殿前司副指挥使,不能擅离职守,只能让长顺送他们出宫。
贾政倒是真信了,贾赦和贾珍对视一眼,再看看自己三人周围的同僚、大臣们。
知道李景孝这是不愿意见这些人。
所以两人不仅没半点生气的意思,反而巴不得李景孝这时候避开。
免得李景孝抹不开面子,真答应那位权贵,好处就让别人家占去了。
而且贾珍一想到自己儿子贾蓉,现在就在李景孝身边当差,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恨不得,明天就把尤二姐、尤三姐送去李景孝家里。
——
李景孝一身大红蟒袍,出现在乾清宫外没多久。
不仅有太监汇报给了皇后,太上皇和皇帝也都知道了。
本来正打算回大明宫的太上皇,不由笑着对皇帝说道,“看样子,我们这位兴安伯对自家夫人是真喜欢。”
隆德帝笑着点点头,李景孝越这样,越说明这小子是个痴情种。
而一个沉迷情情爱爱的男人,什么雄心壮志都会被消磨掉。
只是没一会,隆德帝又皱眉起来。
思索几秒才说道,‘父皇,景祐今日护驾有功,该如何奖赏,朕有些拿不定主意。’
太上皇听完就翻了个白眼。
自己这儿子心思缜密,也算勤政,很多时候还挺果决的。
可就是心胸不够宽广,偶尔还显得斤斤计较。
当年还是皇子时,就看出他对人对己,都有些苛求。
从古至今,功高莫过于救驾。
虽然今天锦衣卫指挥使周伯益体内的蛊毒,还没爆发出来,就被李景孝发现,并且镇压了下去。
看似功劳比不上战场上紧急情况下,带兵救驾那么危险和关键。
但要是没李景孝,不仅自己父子俩要倒霉,在场的文武大臣们,也会有极大的伤亡。
这时候,只要封赏不是太过分,没人会反对。
要是封赏低了,大臣们反而会觉得,你们皇帝父子俩的命,也就那么回事。
那今后还有谁,愿意冒着丢掉小命的风险勤王救驾?
所以太上皇直接说道,“要么封景祐世袭兴安伯,要么给他封侯。”
说完,太上皇自己都叹息一声,“要不是景祐实在太年轻,朕都想给他个世袭的侯爵爵位了。”
隆德帝张张嘴,正想说些什么。
太上皇直接挥手打断,说道,“皇儿,当初那忠靖侯抡起功劳,还远比不上景祐今日之功。
为何当日他被封忠靖侯,到了景祐这里,你却迟疑不决?”
隆德帝一愣,本想说史鼎那是靠着拼命,搏出来的侯爵爵位。
但今日李景孝不仅救驾,而且还是救了两个皇帝,顺带着又救下满朝文武。
说功劳没史鼎高,明天就会被人笑话死。
朝臣们心里,也会觉得赏罚不公。
而太上皇则心里很清楚,自己这儿子,又是犯了疑心病。
生怕李景孝地位越来越高,将来会造反。
可他也不想想,从古至今,只要赏罚分明,人家想造反都没借口。
一旦名不正、言不顺,就没几个人愿意跟着造反。
越是聪明人、越是有才能的人,也越不会跟着这种人造反。
朱棣造反,都要打出‘清君侧’的名号。
北征北元,实在找不到理由,居然扯到汉高祖刘邦曾在漠北受辱这事上面去。
他爹朱元璋的理由,就响亮和名正言顺多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老朱不仅做到了,还夺回已经从中原王朝手里,失去了五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所以老朱的历史评价才会那么高。
而且爵位再高,手里没兵权,也不可能造反。
所以在太上皇心里,与其给李景孝升官,还不如‘进爵’。
爵位虽好,但到底是‘位高而无实权’。
别说侯爵了,没兵权的公爵,仅仅只是地位足够高而已。
反倒是那些镇守边关的武将,还有亲王、郡王什么的,才是最需要防备的人。
至于文官,明朝之后的封建王朝制度,早断了文官造反的所有条件。
隆德帝想明白后,很是赞同的点点头说道,“那就封景祐兴安侯,世袭三代不降等?”
太上皇想了想,摇头说道,“要给就大方点。”
隆德帝无奈叹息一声,但转念一想,史鼎都是世袭忠靖侯,确实显得吝啬了些。
而且李景孝不是带兵打仗获得的大功。
即便爵位高,也和兵权无关,影响不到军方。
这反而是加分项。
太上皇见自家小气的儿子最后点头,答应封李景孝世袭兴安候,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随后就说道,“毅顺郡王虽死,但罪过却消除不了,夺郡王爵位,子孙后代发配崖州。”
对差点就让大周文武全灭的罪魁祸首,隆德帝心里即便有不少的疑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嘴上却答应的说道,“就按父皇的意思办。”
说完,隆德帝张张嘴,想提起锦衣卫指挥使周伯益。
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周伯益感染了蛊毒,即便最后没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但光是冒冒失失的闯进宫里,罪过就不小。
继续让他坐着锦衣卫指挥使,就显得不合适了。
即便是周伯益自己,应该也明白,自己能顺利辞官,都是最好的结果了。
否则,御史们一定会成天找他的麻烦。
甚至弄死他的心都有。
但周伯益到底是隆德帝亲自提拔的心腹,即便真要换掉他,隆德帝也觉得,这事没必要和太上皇说。
太上皇左等右等,见皇帝就是不提周伯益。
不免皱眉的盯着皇帝看了好一会。
隆德帝心里的压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不止一次想过,要不还是放弃周伯益算了。
免得因为他这个已经没了用处的手下,就和太上皇斗起来。
只是一想到自己这边能用的人手本来就少,要是这些人再和自己离心离德,那就真是个傀儡皇帝了。
一咬牙,干脆闭上眼睛不说话。
换成以前的太上皇,肯定会骂皇帝一顿。
但修炼出真气后,修道的心思越发的坚定起来。
自己大部分时间放在修炼上,那就必须有人管理这个国家。
所以太上皇权衡利弊,最后还是说了句,“让周伯益自己上书身体不适,告老还乡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