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规模再小,也够用了,稀土这东西号称工业味精,往产品里撒一点就管用,谁见过味精要一斤一斤吃的?
沧塘县同样还有一家小型钢铁厂,这当然也是拜当年的“地方五小工业”建设所赐。钢铁厂现在已经是半停工状态,化肥厂要借他们的电炉炼一炉四氧化三铁,实在算不上是什么麻烦事。
这样一来,倒显得高凡是个什么专家,技术科的一干人等都是给他打下手的。
高凡提出搞稀土催化剂,纯粹是临时起意。他是听高逸平说触媒出了问题,才想到可以自己搞触媒。
就算不对,我特么也看不懂啊!
这是好几位工程师发自内心的哀号。
开发稀土催化剂的好处,在于思路简单,只要在原有的催化剂配方中加入氧化铈,就能有一定的效果。最优的配比,是需要反复试验才能获得的,沧海化肥厂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时间,只要稍有改进,就足够了。
高凡想要做的,当然不是凑和着生产一炉触媒出来,这件事意义并不大。他想用自己从后世带来的技术,帮沧海化肥厂开发出一种优于现有触媒的新产品,至少在省化工厅博一个科技进步奖啥的,可以给老爸加点分。
不过,倒也没人敢提出什么不满,因为高凡的确有点专家范儿了。他没有和大家一起分析文献,但在看设计方案的时候,却屡屡能够提出一些独到的建议,让一干头发白老工程师都觉得自己的岁数全活到dog身上去了。
孩子们捂着红肿的屁股发着誓言。
高凡本想参与整个设计过程,但高逸平逼着他回学校上课去了,只允许他在放学后到技术科来走一趟,看看大家的中间成果。
其实这个年代里化肥厂自己造触媒的事情也不算罕见。中国企业很喜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沧海化肥厂自己的机修车间就很强大,一般的设备出了故障,都不需要去找原厂家买配件,机修车间自己捣估捣估就造出来了。国内有些化肥厂,闲着没事建个触媒车间也不算奇怪。
催化剂生产出来了,用颚式粉碎机碾成小颗粒,看上去和化肥厂以往使用的触媒没有二致。高逸平亲自指挥填料,在合成塔里装了约0.3立方米的催化剂,然后便开始安排原始开车。
前面说过,所谓原始开车,就是往合成塔中吹入氢氮混合气,氢气与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铁反应,还原出纯铁和水。还原反应开始的标志,就是合成塔出水。还原的效果如何,以实际出水量与理论出水量的比率来衡量,一般都要达到95%以上,能够接近99%,就属于非常理想的状态了。
氢气与三氧化二铁、氧化铁的反应,需要有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是靠电炉加热产生的,所需温度越高,电耗就越高。
正常情况下,原始开车开始出水的温度应当在350度左右,现在刚过300度就开始出水,说明触媒的还原特性优于传统触媒。仅凭这一项,孟海就知道技术科这些天的努力没有白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