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主任很是气愤:“不要总是看条条框框,要看具体情况。”
“老潘,大家互相理解一下,今天杨教授在这,我答应尽量优先供血给你们,尽量满足你们的需求,但是真的不敢保证足量,之前你们已经要了10多个单位的红细胞,这次你们张口又要10个单位,你让我怎么办?给6个单位先用,后面再说。”
陆江蓓现在的情况,急需输血,几个单位的红细胞真的不行。
如果细菌是盾,抗生素就是矛。
袁主任也为难,资源有限,大家都眼巴巴等着他的血,怎么办,只能严格控制。
要有心理准备!
袁主任刚刚和潘主任争得起劲,一时语塞,缓缓地说:“好,10个单位!”
抗生素的开山鼻祖是青霉素,当年的青霉素堪称“救命神药”。
所幸的是,陆江蓓感染的是mrsa,而不是vrsa。
这种超级细菌,一旦因为交叉感染扩散开,后果将非常恶劣。
母亲十分心痛,机械的点点头:“我可以进去看看孩子吗?”
“我们会尽力,但是很多事情也不由我们控制。”潘主任补充。
“陆江蓓这几天一直高烧不退,已经确诊为肺部感染,细菌培养结果已经出来,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就是超级细菌之一,我们现在已经用上超级抗生素——万古霉素,但是不能确保能够压制住感染,他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随时会呼吸停止,你要有心理准备。”周博士作为主管医生主导谈话,杨平和潘主任坐在旁边。
“该调查还是调查,我们会查一查这次感染的原因,希望不要干扰大家工作,大家注意洗手呀,我们这些天会重点监控创伤icu。”院感科主任明显底气不足,非常谦虚地说。
呼吸内科主任喝了一口水:“现在怎么办?”
超级细菌的出现,让大家如临大敌。
即使mrsa细菌,已经足够置陆江蓓于死地,因为他不是一个只有肺部感染的病人,他整个身体,包括四肢和躯干,处于瘫痪状态,骨盆及全身多处还有骨折,因为失血过多导致重度贫血,整个人的免疫系统处于接近崩溃的状态。
她本来可以将一家人的诊疗活动委托给亲戚签字,比如他的哥哥,或者姐姐,但是她不放心,觉得自己可以胜任,所以亲自来充当家属的角色,她的哥哥和姐姐轮流陪伴照顾她。
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细菌积累了丰富的对付抗生素经验,它们将这些经验代代相传,不断优化,让一些抗生素失去作用。
此后,万古霉素有点力不从心,2002年,首例万古霉素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出现,当然这种细菌目前非常少见,但一旦确诊感染vrsa,多半凶多吉少。
在潘主任的安排下,陆江蓓的母亲,坐着轮椅,隔着玻璃,看到自己的儿子,他躺在病床上,身上连着各种管子,整个人上半身大部分被支具遮挡,根本看不清脸。
“6个单位?”潘主任冷笑,你打发叫子呢。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家为了对付耐药细菌,必须发明新的武器,于是一代“抗生素之王”——万古霉素终于在1972年投入临床应用。
潘主任接过话:“他现在感染了超级细菌,不适合探望,如果要探望,可以在外面的探望走廊,隔着玻璃看看。”
“也只能这样。”呼吸内科主任点点头。
刷卡开门,杨平直奔医生办公室。
“没办法,不是你一个科室要血,消化内科、普外科、妇产科,我数不过来,哪个科室不是天天催我们,普外科方主任昨天电话里跟我对骂,对骂也没用,我又不能变出血,要是可以,你们现在抽我的血。”袁主任伸出胳膊。
“给10个单位吧!”杨平终于说话。
矛与盾自然会产生斗争,细菌是聪明的,它不会坐以待毙,为了生存,它想方设想躲避抗生素的攻击。
“8个单位!”潘主任据理力争。
杨平摇摇头:“还不能手术,让周医生给你说说吧。”
许久,母亲挤出这几个字,哀求的语气。
母亲目光呆滞,此时,她的脑海里再也没有“高考”两个字,他完全忘记了高考的存在,整个脑海被死亡两个字占据。
“医生,帮帮忙,救救他-——”
潘主任心里骂娘,当然不是骂别人,而是骂这个细菌,很久没摊上这种倒霉的事,这次居然中招了。
“杨教授——”
“病人已经转移到隔离病房,复查的胸片,感染面积在扩大。”潘主任坐下来,第一个发言。
mrsa感染本身不是什么传染病,但是只要有病原体的感染,就有交叉感染的可能。
她脑袋里现在很乱,被懊悔的情绪填充,那些辅助机器,那些管道,让她真正意识到,孩子可能离真的她而去。
越想,陆江蓓的母亲越愧疚,她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关心孩子。
如果他能够活下去,以后他无论能不能考上大学,无论做什么职业,只要健健康康地活着,她都接受,她什么都接受,只要他好好的。
“医生,救救他吧,无论如何救救他。”母亲重复着这句话。
“我们会尽力,现在已经用上万古霉素,等几天看看情况,如果万古霉素也无效-——”潘主任没有再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