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万一哪天李存死在哪个女人的肚皮上,那时大乾王朝还没有储君,那大乾王朝可就有分崩离析的可能。
有多高?
有人一提出来请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朝堂上竟然有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大臣附议。
可李存却连神色都没变地一指自己头顶的“正大光明”牌匾,说道:“朕已然立下储君,就在这块牌匾后面,若朕哪天突然驾崩了,你等一同从这里取出朕的遗诏照办即可。”
关键,李存所面临的情况,显然比之前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严峻得多,因为李存的儿孙实在是太多了,李存的儿孙又掌管了大乾王朝差不多一半甚至更多的大权,还有大乾王朝的地盘也太大了,这种情况下,一个处理不好,大乾王朝很容易就分崩离析了。
有了陈公辅带头,一众大乾王朝的文武百官全都开始谏言,请李存为大乾王朝立下储君。
就像李标,他就是太追求完美了,实际上他并不适合当皇帝。
第二个就是传位给皇太孙同时也是乾太宗李标的嫡长子李允炆。
这么说吧,皇帝是做战略决策的,不是事事亲力亲为的。
所以,立储君,成了大乾王朝的头等大事。
选出人才,然后放权给这些人才,让他们去治理自己的江山,包括让他们去打江山。
李标死后,李存又将武德司给收了回来。
李标的意思是,请李存像当天培养他那样培养李允炆当大乾王朝的皇储。
这些人要是你争我夺起来。
可刘邦却能得萧何、张良、韩信这些大才的追随和辅佐,还能创建汉朝,甚至是创建了汉民族。
有了这无孔不入的四大情报机构,大乾王朝所有重要人员都在李存的监视之下,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在李存这里绝对是一丁点秘密都没有,就更别提他们平时表现得到底怎么样了。
因此,一个王朝想要发展,作为掌权之人,就必须得学会权力下放。
这样一来,李存手上就有了武德司、亲军都卫府、军情处、忍者四大情报机构。
其实,也正是因为李存注重培养台谏部门,那些劝李存向李标学习的谏官,李存才不仅不处理他们,还保护他们,甚至嘉奖他们。
所以后世王朝都在想办法避免因储位而祸起萧墙。
而这个问题,在李存这里却是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得说回一个皇帝的职责。
可李存却说,李允炆的性子太软,优柔寡断,又缺少政治智慧,不适合当储君,更不适合当皇帝。
就目前这种情况。
有竞争了,大乾王朝才有活力。
嫡长子继承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皇子争储谋反的局面。
于是,在李标驾崩了整一个月这天,陈公辅当庭谏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国亦不可一日无储君,请陛下为国为民谋深远,为我大乾立下储君。”
今天之所以会出现“逼宫”这一幕,也是因为支持李允炆当皇储一众大臣,感觉到了形势不妙。
可以说,所有人都放弃了李棋。
毫无疑问,李存这样的风格,肯定更得臣子的喜欢,不论是那些想要一展抱负的能臣,还是那些喜欢懒政的庸臣。
不等胡宪说完,李存就看冷冷地看着胡宪,淡淡地说:“老爱卿就恁地想当这从龙之臣?”
而且,这些人还拿出来了“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这个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则,请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
就是我现在死了,大乾王朝都不会没有继承人,更不会因此而分崩离析。
也是最近这两年,尤其是李标死了以后,李存才悟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完美主义者,并不适合当皇帝。
由此可见,李存的政治手腕之高。
李存若是太早立皇储,势必会出现很多的弊端,比如,各方势力互相倾轧,导致皇储成为皇位的牺牲品;再比如,一旦立了皇储,势必要加重皇储的权力,可要是立的这个皇储万一有问题,就不好处理了,甚至会导致中央分权的严重问题。
而随着大乾王朝重新走向正轨,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很快便成立大乾王朝文武百官的关注的重点。
不过——
在这个过程,也有不少人开始夹带私货,言皇太孙李允炆天资仁厚、亲贤好学、温良恭俭让,求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
这件事就是,立储君!
虽然李存看起来依旧非常年轻、有活力,但毕竟已经快六十岁了。
但是,各方势力暗潮涌动,历朝历代均有发生皇子争位的惨剧。
而李允炆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他和他的顾问们致力于提倡文官统治大乾王朝,并不喜欢李存定下的文武分治,有恢复宋朝时期制度的苗头。
可李存如今身体硬朗,还能夜驭三五女,甚至性致来了,就是夜驭个十女八女都不是问题,壮小伙的身体都比不上李存。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致远无以定向,非定向无以抉择,非抉择无以战略。
按照目前的情况,也就是李存的嫡长子李标英年早逝的情况,如果按照“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这个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则,李存只有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两个人,才最符合这个原则。
第一个就是传位给方百为李存生的次子李棋。
结果,李存随便动动手,就让所有文武百官都熄了火,不管是那些担心李存突然猝死大乾王朝会因为没有皇储而分崩离析的大臣,还是想推李允炆为皇储的大臣,所有人都哑口无言。
首先,李存始终都认为,一个好的朝廷,就是不管皇帝在不在,都肯定能正常运转。
要知道,权力下放得越多,下面的人压力就越大。
秦始皇在立储的问题上就犹豫不决,本来有意让扶苏继位的,但是却因为时间紧迫未能下诏书,于是让李斯和胡亥以及赵高等小人钻了空子,导致大秦王朝仅仅二世而亡。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给刘邦打工的人,还都认为刘邦是一个好老板。
有这些文人为李允炆背书,再加上李允炆符合“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这个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则,李允炆当皇储的呼声相当高。
至于这些大臣所谏的内容?
除了真正的大事,小事完全可以让分管之人自己去决定、去负责。
总而言之,李存采用外松内紧的方式治理大乾王朝,使得大乾王朝很快便重新回到了正轨。
对于这样的大臣,都不用李存出手,那些想要一展抱负的大臣和喜欢懒政的官员就把他们给骂得狗血淋头。
另外,不及时公布皇储对稳定各方势力也是有好处的,毕竟每一位有资格竞争皇位的皇子背后都有一股不弱的势力,只要李存一天不公布谁是皇储,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制衡,又都不可能发展到不好收拾的地步。
老实说,要不是因为有李存一直在给李标稳住大局,李标这个皇帝到底会干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你们不是怕我突然死了,因为没有立继承人,而使大乾王朝分崩离析吗?
可我已经立好了皇储。
有了这些什么都敢谏言的台谏官员监督各级官员,使得各级官员全都有所畏惧,有所约束,不敢懒政,更不敢贪腐。
用人也一样。
所以,当好皇帝,其实就是用好人,就是权力下放。
李存的高明还不仅如此。
胡宪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一事,所有文武百官皆看在眼里,深刻的记在心中。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讨论立谁为储君一事,此事无疑将由李存乾坤独断……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