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老师在谈论着资金和项目进度的事情,王旭却有点神游天外,没错,他也得参与这个级别的会议,项目组首席科学家的牌子不是白拿的。
“王旭同学,你对资金来源有什么建议吗?”,几位教师都已经发了言,资金来源也已经从部里,到市里,区里,学校的各层级,大家都配套一点,最终可以多汇聚一些,撑过今年还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最后还是问了问王旭,毕竟这小子各种歪点子特别多也是众所周知的。
“其实,咱们还可以尝试一些金融手段。”王旭突然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用金融手段融资搞科研?你是说产学研?”老顾似乎有了一点灵感,却又没有完全想明白。
王旭想了想,搜索了一下自己的记忆库,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开口说道:
“产学研,产学研,或许太偏重工业了,但我总感觉这里面缺了一条腿,那就是金融。
用金融工具搞科研在海外可不是什么新鲜事,
国外的大学,好多科研都是企业赞助的,大家都觉得是大企业捐钱搞科研,咱们的新闻也经常这么报道,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这里其实有几个误解,第一个就是只有企业投资科研会亏。
这些企业都是盈利性的机构,怎么可能真的投资亏本的买卖呢,即便单个项目看似亏本,但是从全局来看却很可能是赚钱的。后续的收益方式很多,相信老师们也都有所了解。
第二个误会,就是只有企业会投资科研。
其实,在海外,金融行业投资科研的可能更多,而且即便是企业投资的,有很多也有金融机构参与进行各类融资。
很多融资手段都可以在其中使用,不过这需要完善的金融环境。
更需要华夏的金融机构跳出舒适圈,短时间之内恐怕很难。
第三个误会,就是咱们的企业没实力,投资不起科研。
其实不是的,咱们很多企业确实不如海外企业的规模大,但咱们投入研发需要的资金也同样没有海外多,现在那些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已经很多了。
但那种其实往往都是短期项目,对于普通大学来说,还有一定的意义,对于水木这样的大学来说,就离科技前沿太远了。
而水木这样的大学的项目往往又不具备短期效益,所以很难吸引企业的直接投资,都只能用捐赠的方式进行。
咱们还是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的,只不过他们不知道投啥,也不知道回报在哪里。
这其实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也需要慢慢成形一些实例才有说服力。
但咱们不是搞了一个技术池吗,可以让企业通过兑换使用资格的方式投资科研,他们不知道投什么,那就投整体的技术池好了。”
直接给他们兑换给它们技术池的兑换点数,形成虚拟的货币,让他们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得技术池的准入资格,甚至这种虚拟的货币还可以允许企业间进行转让和交易,这不就是金融方式吗。”
王旭的这一番说明让几位领导都听得有些玄乎,但似乎又没什么毛病,里面似乎还有着风险,感觉就是纠结得厉害。
“这个提议,回去都琢磨琢磨吧,说实话,我想不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会如何。”老顾思考了半天,这东西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么堂而皇之的开辟一种新货币出来,真的好吗。
他们几乎都不知道该怎么表态了,只好把这一提议干脆记录了下来,打算会后再慢慢琢磨。
这是后世虚拟货币的玩法,在整个金融业都还是懵懵懂懂的九十年代,真心有些太超纲了。
——
(明天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