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猴票
刚进入腊月,原西县各处集市明显变得热闹起来。今年很多生产队施行各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让不少人家里都有了余粮。
一些胆大的,也开始饲养各种牲畜家禽。当然经历过火热年代后,人们心里还是存着顾虑,并不敢养太多,一般养几只鸡或者两头羊。
即使如此,半年下来,人们手里也能落下几个闲钱。
有了钱,自然要消费。
眼瞅着马上过年,他们开始张罗着扯几尺布,给家里碎娃们做套新衣服;或者买些零食瓜子,备着家里来客。
现在王满银家五香瓜子已经在原西县打出口碑,腊月也迎来销售小高峰。
虽然他没有再开代销点,但周围几个村子人仍然不断找上门。
不过,王满银今年并不打算继续零售。
一方面人手少,忙不过来。另一方面,则是顾及着王秋生家的生意。
平时代销点生意一般,人家就指望着过年挣钱。自己继续对外零售瓜子算怎么回事儿?
没必要为这点钱,让双方心生芥蒂。不如把瓜子批发给王秋生家,再介绍人过去购买。
都是一个村子的,再加上毛蛋跟着自己干活,所以王满银把价格给到最低。散货按照七毛钱一斤批发,带包装的价格不变。
老岳父家代销点同样如此。
另外为了备货,王满银从腊月开始起就没闲着。他和毛蛋、赖包子三人一天要炒制六七百斤生瓜子。闲暇时,还要帮着封袋。
腊月十几,趁天气好没下雪,王满银接连往原西县城连送三车货,差不多有六七千斤。
按他的估计,年前应该能够满足县城人们的采购需求了。
去县城时,王满银顺便给几个熟人家里送了年货三件套:五香瓜子、风干野兔、风干野鸡。
之前下了两场雪,王满银带着三只土狗捉有不少野鸡野兔。除了自家吃外,剩余全部风干存起来,用来送礼正合适。
第一站先到白明川主任家。王满银去之前打听了一下,专门挑人在家的时候。
两人快十年的交情,白明川对王满银也很了解,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对方家自产的,所以推辞几回收下了。
当然,主要王满银送的不是什么值钱东西。真搬一台电视机登门,白明川说啥要让带回去了。
接着,王满银又去刘庆立家做客。除了三件套外,兰还给刘庆立家两个孩子分别做了一套衣裳,这次一并带来。
刘庆立婆姨年前生下一个女孩,连满月酒都没敢摆。
主要现在提倡节育计划,虽然要求并不严格,但刘庆立一家人都是吃商品粮的,需要低调一点比较好。
过了腊月二十三,小作坊正式停工,一家人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
衣服啥的不缺……早在冬月时,兰就从供销社扯了布料,找郭婶子帮忙给自家每人做套新衣服。
另外,也给双水村的爸妈做了一身。
磨面、碾黄米、磨玉米…每天王满银都要早早带着粮食去村里排队。
这段时间,罐子村几盘碾子和石磨就没有空闲时候,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
挣了钱,王满银家吃食也准备的充分。蒸红点白面馍、黄米馍馍,炸油糕和油馍馍、丸子等等。
之前兰还做有一坛黄米酒,就是打算过年喝的。
在黄土高原,黄米酒属于过年必不可少的东西。它的做法并不复杂,将黄米磨成面,放在坛子里发酵即可。做好的黄米酒颜色浑浊黄稠,入口酸中带甜。吃饭时喝上一碗,别提多舒坦。
除了准备吃食,王满银也带着家里三个孩子赶过几场集市。见供销社卖有年画,他特意多买了几张挂在家里。
今年年画无论从内容还是风格,都与以前截然不同,画面充满生活气息,比如《知识为我添双翼》、《春色满园》等等,看着非常喜庆。
腊月二十六,王连顺挨家登门通知,让人晚上去饲养室进行年终决算。
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二队最后一次年终决算了。
其实账目没什么好算。
麦收后,二队已经把各处田地,连带生产队里的大牲口和羊群分割干净。现在唯一剩下就是两台手扶拖拉机和一些农业器械。这些拆成零件只能卖废铁,根本不值钱。众人商量后,暂时决定继续留在队里。
另外有个最大的进项时卖鱼……往年都是卖大留小。今年清塘,王连顺决定无论大小鱼全部处理掉。
决算完毕,他又清了清嗓子道:“现在咱们说最后一件事儿,东山峁的鱼塘该怎么处理?是继续留在生产队,还是承包给个人。如果留生产队,找什么人看守,一个月给人家出多少钱?包给个人的话,每年往生产队里交多少钱!趁这个机会,大家都说诉后。”
听队长一提,不少人才想起鱼塘是个大问题。
之前生产队派人看守,只要记工分就成。现在包产到户,各家顾各家,已经没有工分一说,总不能让人家白干。
一群人商量十几分钟,决定干脆承包给个人得了。
这样最省事,生产队不用再操心,每年也能有一定收入。不过一年承包费收多少钱,大家又开始犯难。
这些年,鱼塘规模一直扩大,现在差不多有五亩水面。今年清塘后,各家刚刚把卖鱼钱分掉。
“队里今年养鱼卖出两千多块,有人承包的话,至少要给一千块!”王俊山率先说出自己的想法。
没等别人反驳,他老子就开口训斥道:“怂货,不会说话别张嘴。一千块,你想屁吃呢。鱼苗从哪里来,不需要钱买?鱼得病怎么办?天干的时候,要不要抽水?万一夏天下暴雨鱼塘漫水咋办?鱼跑光了,一分钱都没有!”
王寿长一连几个问题,彻底把儿子给问蒙。
原本有想法的人,此刻全部冷静下来。
隔行如隔山,养鱼不同种地。看起来挣钱,但风险也大。王寿长所说的事情,村里人都亲眼见证过。
有一年鱼塘里草鱼不知道怎么突然生病,鳃部发生溃烂。等发现时已经泛滥开,短短两天时间,水面漂了上百条。如果不是刘向阳从书本上及时找到解决办法,估计一塘鱼要全部死完。
还有一次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整整九个月没下过一场透墒雨,原西县大部分地方庄稼绝收。
很多人逼不得已,只能外出讨饭。
各公社还因此出了通知,允许知青们回家探亲,只要在第二年春天赶上春耕备播就行。
当时王连顺为保住鱼塘,带着全村老少爷们儿隔三差五运水,足足持续几个月时间。如果鱼塘被个人承包,谁会帮着运水?
就算人家愿意帮忙,一次两次可以,总不能连运几个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