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新界火药桶
这段时间“华人置地”,“兴城置地”等多间地产公司,有样学样,前来找东方银行担保,希望能够加入“楼”大军。何定贤出于金融风险的考虑,不敢给太多地产公司作担保,一律拒绝,“华人置地”,“兴城置地”也转投恒生、东亚的怀抱,郑裕同名下的新世界置业也成为恒生的重要客户。
怡和置地、太古置地、会德丰置地也纷纷拥抱洋行。
两三年内,楼必会开满香江。
一个回款快,高周转,捧高楼市的金融方案可不好找,楼的成功完全可以预见。
半年后。
一则新闻引起华人社会巨大震动,港府宣布正式开发新界,推出《新界发展方案》,拟在新界蓝田、屯门、荃湾征用多个地块,修建徒置大厦用来安置乡民。
地块拍卖以后,将来用来修建港口,设置仓库,兴建工厂。
自港府拿到《展拓港岛界址专条》,拥有对新界的管辖权后,一直都对新界的开发慎之又慎。因为,新界距离宝安实在太近,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投入新界的资金都将打水漂。
而且,大英自恃拥有港岛及九龙半岛的合法管治权,敢于对港岛及九龙半岛开发,却害怕内地不承认《展拓港岛界址专条》。
“不提尺寸大小,光是那逼仄的户型,压抑的设计,不知道能撑多少年的钢筋水泥,丢雷老母,真当华人命贱啊!”
邱德根将一杯菊普放到他面前,笑着坐下:“不用新界的乡民担心,新界乡民一直自称国人,对内地比对港府亲。”
集装箱制度不仅可以节省邮轮空间,还可以节省码头仓储空间。
搞笑的是,港岛为数不少的土著居民,尤其集中在新界居住,偏偏土著们不自称港岛人,而是自称“新界人”,称自己为港岛的人竟然多是移民后代,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
这就是后来的葵青货柜码头。
他先前一直插不进手到新界,最大的能量无非是多养几个新界烂仔,可对乡绅阶级根本产生不了影响力。要是能够多掌握一份总督掌握不了的力量,未来华人就容易更强势一分。
新界都对港岛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主打一个一换一。
这就导致新界地区的宗族势力极其强大、陆、莫、司徒、王,四大姓几乎掌控新界一半多的土地。这让本地土著得以延续,也造就新界人极其排斥新移民和鬼佬。
邱德更穿着灰色西装在办公桌后站起身,笑着来到饮水机旁,打开茶叶罐抖了抖,出声道:“佰立基是看中维多利亚港赚钱,想下手在新界再修一个大型港口。”
“大老板。”
“饮茶。”
“港府想吃下新界没那么容易,起码也得付出平等的代价来交换。”
前二十年还好说,无论是安置移民,还是木材、铁矿、石材。
“鬼佬眼里只有钱,哪里会想到什么发展新界。”
要知道,在城市建设初期,港岛开埠时,别说高楼大厦,砖房石屋都少见,最需要的东西不是石油、电力、自来水等.是需要木材、铁矿、大理石、粘土。
“起码拿点有用的东西来换嘛。”
老美在标准化上做的确实不错。
“哭丧吗!”
“中国、粤省、新界镇人!”
“自内地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后,新界乡民都不自称港人,而自称新界人。”
一直是港府眼中的硬茬子,历史上,港府多次想要大开发新界都被打退,新界人不仅敢跟你玩血并,更敢抄抢,自制炸弹,跟你真枪实弹玩到底。
“现在看来港府主动发展新界,去触新界乡民的霉头,那正好是我们的机会。”
邱德更面带笑容:“这些事新界的四大姓自然会解决,虽然,新界仔一个个斗勇好狠,少时混社团,长大就种地、打工、但是在家族里话事的阿公们一个个都是老狐狸,鬼佬总督那点小算盘在他们心里藏不住。”
新界人当然不傻,更不软弱。
当然,鬼佬没有把修建码头的目的写明,但只要用点脑袋,商界的人都能猜到下一步棋落在哪里。毕竟,维港确实已经不够贸易量使用,未来随着内地开放,更不够用!
“虽然我跟总督没有撕破脸,但是明争暗斗一直没停过吧?你说的好像我跟他关系很好一样,打都不能打啦。”何定贤笑笑道:“我先前一直在等一个机会动手。”
新界乡民在与鬼佬的抗争中,每一代都要付诸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