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走进不科学

关灯
护眼
第494章 今年果然命犯徐云(大章求月票!!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494章 今年果然命犯徐云(大章求月票!!!)

姜成谷的一番话,算是以办公厅的身份表了个态。

也就是初步接纳了张子昂提出的“砍头”方案。

当然了。

仅仅是初步而已。

毕竟这么重要的项目,不可能是某个人的一言堂——无论是姜成谷还是张子昂这个工程院院士都是如此。

说直白点

国内的工程院院士虽然珍贵,但数量多少也有近千人。

如果算上科学院院士,数量甚至接近2000。

可永陵呢?

却只有一个。

虽然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没啥可比性,但性质上多少可以做些参考。

因此在永陵的挖掘方面,必须要经过更高层的论述才行。

姜成谷和张子昂他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写详实,以此来说服上头的大佬。

张子昂显然也很明白这点。

因此在探测团队结束探测后,他立刻带着挖掘小组的专家进行起了方案论证。

最终在第三天上午。

张子昂便将一份完整的方案交到了姜成谷的手中,由姜成谷转呈给了更高层。

接着又过了一天。

姜成谷传来了高层的回复:

原则上同意张子昂团队的挖掘方案,请委员会立刻着手进行挖掘筹备,施工过程将由华夏中建七局提供设备援助。

陵墓的动工时间则在.

两个星期后。

实话实说。

这个时间不算很离谱。

毕竟重力梯度仪已经清晰的检测出了墓室的结构,加之第一期工程的目标范围也很小:

仅仅是切割后殿,其余八座配殿依旧保持原样。

换而言之。

整个过程中真正需要考虑保护的文物只有后殿中的四具棺椁,外加后殿与配殿之间的气密性问题罢了。

永陵地宫99.98%的文物(这个数字可不是夸大),都不会在这次切割过程中出土。

所以文物的保存难度方面,无疑比正常挖掘皇陵下了数个台阶不止。

官方明面上对此次切割挖掘的命名比较传统,叫做【永陵地宫第一期挖掘工程】,没啥特点。

不过徐云和陆朝阳私下里则给它起了个代号:

【向路易十六致敬】。

两个星期后。

2023年3月1日。

是日上午一大早。

徐云等人便再次聚集到了明十三陵园区。

依旧是两星期前的那些人,但众人周围的设备却与之前早已截然不同。

例如在永陵的宝城外,此时赫然正停留着不少大型设备,以及分割明显的筹备区域。

“姜处长,潘院士,这些就是我们筹备好的工地。”

宝城外。

由张子昂领头的一行人正头戴安全帽,游走在工地现场。

张子昂先是带着众人来到了几台巨大的挖掘机身边,用戴着劳保手套的手掌哐哐哐的拍了拍其中一台的机体:

“这几台挖掘机就是我们这次挖掘的主力设备,型号都三一重工的sy205c,简称三一205。”

“它的长宽高分别为9680x2980x3440毫米,吨位21.5吨,铲斗容量1.1立方米。”

“在挖到地下27米处之前,它都是这期工程的主角。”

徐云抬头看了眼这个庞然大物,心中在感慨体型巨大的同时,也冒出了一个疑问:

“张院士,咱们这次就靠这几架挖掘机来挖坑吗?”

张子昂看了他一眼,笑着问道:

“怎么,徐博士,你觉得它们的效率不够高?”

“不不不,我不是指效率的问题。”

徐云飞快的摇了摇头,手中在空中比划了一个高度,说道:

“这台三一20205对吧,工作效率看个头儿就知道肯定不低,但它的械臂看起来并不长,估摸着也就能挖个五米六米的样子吧?”

“可后殿的深度光是表层就有27米,光靠205的械臂长度,能要怎么才能挖到后殿的位置呢?”

听闻此言。

徐云身边的陆朝阳、黄雨婷甚至潘院士,都隐隐露出了好奇的目光。

徐云所说的这番话,恰好也是他们的疑问。

随后张子昂看了徐云一眼,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对徐云反问道:

“徐博士,既然你觉得挖掘机的械臂不够,那么在你看来,这种工程应该使用什么设备才对呢?”

徐云下意识回答:

“当然是”

结果刚说完【当然是】这三个字。

他便硬生生的卡壳了。

钻孔?

显然不可能。

钻孔的深度固然深,但面积却很小,主要是用来打桩或者采样用的。

盾构机?

这也不对。

这玩意儿的使用情景虽然是地下,但它主要用于横向挖进,例如隧道或者地铁通道等等。

要不炸药?

这更不可能了

这样想着想着,徐云方才注意到了一个被自己忽略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地下建筑可不少,从地铁的站台到地下购物中心,深度基本都在十几甚至二三十米左右。

所以照理来说。

如果有一种专门挖掘地下设施的设备,他不可能没有见过才对。

但此刻无论他怎么想,都想不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莫非

真的是挖掘机?

眼见徐云的表情带着一丝茫然,张子昂不由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徐博士,俗话说的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专业学术上我可能不如伱,但在建筑知识这块,你的见识恐怕就有限了。”

“我来告诉你答案吧,那些地下项目使用的挖掘设备,都是这类挖掘机!”

说完,

张子昂顿了顿,组织了一番语言,继续说道:

“这种挖掘方式叫做明挖法,常见于深度不超过40米的工程——明挖法的分类有很多种,我们这次使用的则是不放坡明挖。”

随后张子昂朝周围扫了一圈,很快锁定了一个目标。

只见他朝众人不远处的几台大型钻孔设备一指,继续解释道:

“诺,你们看到那几台绿色的打桩机了吗?”

“施工开始后,它们会在我们要挖的那一块地的四周打下钻孔,接着通过灌注桩把区域围起来——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抗土压力。”

“类似的环节还有止水不是那个宇智波止水哈,是防止水流渗透的意思。”

“做完这些,就可以开始挖掘了。”

“至于小徐博士你所说的械臂长度不够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分层挖掘,也就是挖掘机每挖几米就会进入下一层继续挖掘。”

“这个过程需要架设混凝土支撑或者钢支撑——具体有个荷载力的计算公式,相关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三十米的深度,只要我们初始挖掘面积足够大,大概架设四层左右,就能挖到后殿的上层。”

这辈子是土木老哥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挖坑这玩意儿的关键点,说白了其实就两个词儿:

围护结构施工和防水。

毕竟万物都是有压力的,土当然也有。

简单的讲。

假如你把某块地中间的土挖掉了,旁边的土就会往中间的地方挤压。

倘若挖的土太多,挤压力太大,超出了土与土之间的摩擦力。

那么土的位置就会产生严重位移,造成基坑坍塌,最终引发工程事故。

而围护结构,则是主要起到平衡土压力的作用,防止基坑坍塌的意外出现。

不过围护结构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实际上种类繁多。

比如有什么钻孔桩啊,地连墙啊,钢支撑啊,混凝土支撑啊等等

现如今各类地下设施比较常用的,主要是钻孔灌注桩+砼支撑+钢支撑的支护形式。

这种做法首先就是打桩机打桩,打桩掏出来的土会被扔到事先做好的渣土池里,然后在晚上托运出去。

把桩打完之后,工程队则会往洞里吊个钢筋笼进去——就是长长黑黑粗粗硬硬的巨大中空钢筋柱,钢筋柱被塞到洞里以后呢,则会开始往洞里浇筑黏腻的混凝土。

等这些柱子打完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挖掘了。

遇到挖掘机械臂不够长的时候,则可以采用分层的模式进行挖掘,相当于倒着盖一栋小楼。(感谢《我成帝了金手指才来》的作者鸭总提供的专业知识)

随后一行人继续前行,边走边聊。

张子昂又对徐云等人介绍了止水帷幕、弃渣池、焊机棚等设施了区域,让大家对施工概况大致有了个了解。

过了大概十多分钟。

众人停到了另一台巨大的设备面前。

这是一辆体长在20米左右的巨型运输车,车身灰白相间,看起来相当霸气。

不过真正吸引路人目光的不是运输车车体,而是它升降平台上放置的一条比车身还长的绿色金属折叠支架。

即便是sy205c这种中型挖掘机,在这辆巨型运输车面前也是普通胖子路遇耳根——小胖见大胖。

如果遇上个视力不太好的星际玩家,保不齐还会把这辆车看成的东风的运输车呢.

面对这辆真正的巨无霸。

就连潘院士这种见多识广的大佬,眼中也不由闪过了一丝震撼:

“张院士,这是.”

潘院士等人的惊讶似乎令张子昂很受用,只见他同样伸手拍了拍车辆的外壳,自豪的说道:

“诸位,之前我不是说过一句话么——在挖掘到后殿之前,现场的主角是sy205c。”

“而大家面前的这辆车,便是我们后半段的主角。”

“它便是由中联重科生产出的zat18000h起重机,也是目前国内不,乃至世界最先进的起重机之一。”

众人闻言不由再次一愣:

“起重机?”

随后翁同一脸狐疑的看向了张子昂,对这位老熟人问道:

“老张,你管这玩意儿叫起重机?”

“我跟你讲,今儿你身边的这群人读书可读的不少,不是院士教授就是985的博士,你可别骗我们撒。”

“我印象里的起重机可都是履带式的大型设备,再或者就是那种跟个放大了一万倍的小板凳似的龙门吊,啥时候起重机有这画风了?”

张子昂嫌弃的看了他一眼,直接从兜里掏出了手机往翁同面前一递:

“老子就知道你要问这种问题,喏,百度都提前帮你搜索好了,看吧。”

翁同:

“.”

众人:

“.”

这算是被预判到了?

随后翁同取过手机看了几眼,诧异的一掀眉头:

“嘿,这还真是起重机啊?”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招黑体质开局修行在废土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我写的自传不可能是悲剧 我在现实世界加点修行 我绑架了时间线 地球上最后一幢楼 我说了我会时光倒流 我的瓶中宇宙 大明话事人 神话: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