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center>干不完,完全干不完啊!
心里咆哮一阵后,他有气无力地指了指桌子,“放在上面吧。”
宋文放下文稿后,没有立刻离开,反而和他聊起了陕西作家郭景富。
郭景富是陕西商州人,1960年从商洛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原商县初师、商县腰市中学、商县中学任教10余年。1963年发表小说***作,72年至今都在商县文学创作研究室创编戏曲节目,期间又重新开始小说创作。之前发表过几部短篇作品,短篇小说《手杖》更是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宋文以前在《收获》的时候跟着主编东奔西走,也见过不少陕西作家,郭景富就是其中之一。
“郭景富为人很含蓄,话少,朋友们在一块的时候,别人说他不说,但偶尔说一句就逗人笑,有一种内在幽默。但他在艺术创作上从不少言,尽情释放。他写的都是严肃作品,深刻反映社会和改革进程中人的心理矛盾、社会心理变迁,很敏锐很准确,他是认真关注社会变迁的一个作家。
他的作品既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也蕴含了西部生活的神秘和丰富;既有爱的古典与浪漫,又有大千世界的荒诞与不经,还有悲悯情怀和对未来的思索。”
简单介绍一番郭景富后,他又道:
“郭景富给咱们杂志社寄来了一篇稿子,还是个长篇,写得相当不错。”
“在这里面吗?”姜玉楼指着宋文刚报过来的文稿问道。
宋文点点头。
“其他人都看过了吗?”
“看过了,大家都觉得郭景富笔力非凡,这部作品恐怕不下于路老师的《人生》。”
“我知道了,等会我会看一遍,如果没问题,正好刊登在下一期吧。”
姜玉楼说完,正准备继续工作,却见宋文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知道他还有事,于是也不着急。
果然,只见宋文沉吟片刻,继续道:“八百里秦川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源源不断地走出了许多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作家,除了路谣和郭景富外,还有如陈忠实、邹志安等知名作家……”
姜玉楼眯起了眼睛,然后笑道:“行了老宋,你就别绕了,让我猜一猜,你是不是想搞一期‘陕西作家专号"?”
“呵呵!”宋文被拆穿了心思,笑了起来,“社长目光如炬,我觉得我们刊物是不是可以试着弄一次专号。”
姜玉楼摸着下巴,略微有些迟疑。
专号不是不能搞,他也觉得搞()
个专号很有噱头,估计不少读者都会感兴趣,对《最文学》扩大名气也很有好处。但是吧,其中有个关键点。
想到这里,他问道:“原则上肯定没问题,只是想搞专号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稿子,稿子的质量?不能拉跨,否则不如不搞”
宋文一想,也是这个理,不过,他觉得还是有搞头的。
“郭景富的《新女》写的非常好,质量上乘,这就不说了。现在陈中实手里有一部《康家小院》接近完成……”
“稿子搜集齐大概得多长时间?”姜玉楼问道。
宋文想了想,“赶上第三期的问题应该不大。”
“如果你去组稿的话,编辑部的工作由谁来负责?”
“嗯……我觉得马嘟嘟有潜力。”
“马嘟嘟太年轻了。”
“那刘振云呢?”
“没经验。”
“梁佐?”
“当个编辑还行。”
宋文苦笑着摇头,“这……我也没人选了。”
“唉,实在不行我去吧。”
“啊?社长,不至于吧?”
“现在编辑部工作繁忙,千头万绪之下,还离不开你。”姜玉楼摇头道。
宋文小小拍了一下,“离不开我,更离不开您啊。”
“先联系一下吧,最好能催一催。其实专号这个概念很好,即使第三期赶不上,第四期,第五期都是可以的嘛。”姜玉楼说道。
“好,那我先联系一下他们吧。”
宋文见状,也没在坚持。就像姜玉楼说的,这期搞不成还有下一期,只要稿子在手,这些都不是事。
对于一本刊物来说,专号不是轻易能做的,不仅要考虑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更要考虑到作品主题的统一性,最关键的是读者的接受程度和发表后的影响力。
不过这些对于《最文学》来说都不是问题,而且以《最文学》现在的热度,组个以地区为主的专号还真不成问题。说不定他一通电话打过去,稿子的事情就能解决呢。
于是乎,他也不在纠结而是去处理手头的工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