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八日,朱由检心心念念的孙承宗终于从老家保定高阳赶到了京城。
文华殿,朱由检亲自搀扶起了准备行礼的孙承宗,赐座后,朱由检望着这位身着紫色官服,铁面剑眉、留着戟状长髯的大明擎天柱,心中莫名的安稳。已经66岁的孙承宗,说话中气十足,声音浑厚,虽然是文人出身,还当过天启皇帝的老师,但给朱由检的感觉却更像一名武将。
“孙先生,朕登基以来,夙兴夜寐,劳于政务,未尝敢懈怠一日,然国事却愈加艰难,如今建奴肆虐辽东,陕北民乱又起,天灾频发,朕心甚忧。先帝在时,最倚重先生,不知先生可有良策?”
“陛下,今天下之事无一不难,而兵事更难。如今我朝用兵以建奴为重,建奴自万历十一年奴酋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如今已历两主四十六年,且立国建制,其势已大,恐难速剿。当依托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广建堡垒,屯田练兵,稳扎稳打,逐步收复全辽。同时,不能放任建奴发展,西盟蒙古,东联朝鲜,将建奴封锁于东北苦寒之地,此消彼长,待练成精兵,辅以猛将,必能灭之。”
“至于陕北民乱陛下亦不能小视,历朝除南宋亡于蒙元外虏,余多亡于民乱,不可不察。我大明自太祖立国至今已二百六十一年,土地兼并严重,富者连田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吏治晦暗,各级官吏贪腐害民者甚众,加之天灾不断,百姓赋税沉重,苦不堪言,恐由小变大,危及社稷。”孙承宗的声音逐渐低沉。
“先生所言甚是,民穷盗起,陕北民乱既由旱灾,更是人祸,当减免赋税,招抚流民,澄清吏治。”朱由检知道后世多次大灾在国家的控制下,最终都消弭于无形,可知人祸加重了天灾的危害。
“朕昨夜梦见建奴攻到了北京城,不过自袁崇焕去年督师蓟辽以来,虽未见功,想来也不至于速败至京师。但朕心中总不踏实,我已命人把舆图搬来,不知先生可否推演一番战局,以慰朕心。”朱由检只知道满清打到北京城,事后论罪杀了袁崇焕,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于是以梦为由,想看看孙承宗能不能推演出来大致时间,也好提前做准备。
望着殿中的大明舆图(地图),孙承宗沉思了一会儿开口说道“臣刚刚起复,还不知道辽东当前具体的布防情况,而且也缺少建奴的最新情报,只能根据猜测大致说一下。”“关宁防线至少有大军十余万,且依托雄关,易守难攻,建奴能用之大军亦不过十余万,虽野战胜于我军,但攻城万难突破关宁防线。不过,蓟镇方面我军近年来兵力较为薄弱,如果建奴避开关宁防线,绕道蒙古,突袭长城的关隘,则有可能威胁京师。”说到这里,孙承宗猛然一惊。
“陛下,臣请调集军队,加强蓟镇防守,一旦建奴绕道至此,陛下之梦恐要成真。京师被围,必将天下振动,助涨建奴气焰。”说到这,孙承宗有些紧张。“朕突然想起来,之前毛文龙和袁崇焕好像都发过类似的奏折,只是内阁和兵部未曾重视。”朱由检此时也意识到了大明长期以来以文驭武的弊端,文官中虽然有王阳明、孙承宗之类文武双全的猛人,但更多的还是不识兵事的文人。
“王应泰,速传内阁三位阁老、兵部及户部尚书入文华殿议事。”人到齐后,朱由检全部赐座。让孙承宗转述了建奴可能突袭京师后,朱由检不耐烦的制止了想要开口的兵部尚书王洽,直接让大家商议解决方案。身为兵部尚书的王洽明白了朱由检的意思后,率先发言:“臣以为可指示督师袁崇焕于大安口等关隘设伏,阻敌于长城附近,以免敌入京师”。王洽的这个主意中规中矩,一般人都想的出来。
朱由检把目光投向了孙承宗。“蓟镇原来是防守蒙古的,建奴如果绕道偷袭,说明建奴要么收买了蒙古人借路,要么赶走了蒙古人,这对大明来说是个很危险的信号。自成化以来蒙古虽然屡次犯边,但由于双方互相熟悉,实际已经很久没有给我们造成太大威胁,不过其实力却也不容小觑。如今建奴本就对我大明威胁最大,如果再联合蒙古,则我大明危矣。”
孙承宗顿了顿,接着说道:“趁着现在蒙古还未彻底倒向建奴,我们应该与其搞好关系,最好能联盟打击建奴。蒙古穷困,反正打仗也要花钱,不如我们省点军费,用来联络蒙古,如果蒙古还能顶在京城北方,建奴也就没有偷袭的可能了。同时,我们还是要加强戒备,调集军队,增强一下蓟镇的防御。”
“我们能不能将计就计,设个包围圈,利用北京城墙上犀利的红衣大炮和主场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把入关的建奴全部歼灭在北京城下。”看惯了各种小说和影视剧中的将计就计,朱由检不由得灵光一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几位重臣对视一眼,由钱龙锡提出了反对意见:“陛下万金之躯,岂可以身犯险,况且万一王师败绩,则天下振动,必将引起各地骚乱,还请陛下三思。”随后,韩爌、李标、王洽也都劝朱由检慎重。孙承宗倒是有点儿想支持朱由检的想法,但是宦海沉浮多年的他,已经消磨了一定的锐气。被大家盯着的孙承宗也开口劝诫朱由检要三思,当前大明军队面临缺饷、训练不足、军械老旧等问题,万一弄巧成拙,以蛇吞象,导致京城失陷,就得不偿失了。
朱由检有些遗憾不能趁次良机削弱满清的有生力量,只能指示让孙承宗全权负责,联合蒙古,抽调军队,防御满清可能的入侵后,就挥手让大臣们散去了。
有些无奈的朱由检,莫名的感受到了皇权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