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关灯
护眼
第134章 只要你开口,给你一个管学副大臣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134章 只要你开口,给你一个管学副大臣

1900年的庚子事变让清朝遭受巨大打击,由此也激发了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政治局势糜烂,财政亏空,清朝的统治者感觉到统治根基已经动摇。

再加上英法等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其迅速改变当前的无序状态,保护英法的利益。

洋务派领袖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联名上奏,请求朝廷实施新政。

作为清朝改革的最大阻碍者,慈禧太后,面对扑面而来的压力,也不得不接受。

就连当时支持她的保守派都要求改革,因此慈禧别无选择。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其主要内容基本和几年前的变法类似,这是何其讽刺啊。

当初的慈禧对于变法百般阻挠,大发雷霆,不惜大杀特杀。

如今被洋人一顿胖揍后,就老老实实主动变法了。

所以对于慈禧老妖婆这种人,千万就不能玩手段。

要么打到她怕,要么打到她死。

当时的光绪就是太懦弱了,想亲政,就下狠心搞死慈禧就行了。

现在,慈禧被迫实施新政后,依然把持着朝政,光绪还是个傀儡。

她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进行详细议奏。

1901年4月21日,慈禧下令,成立以庆亲王奕劻(读【框】)为首的督办政务处。

这是一个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负责办理教育、官制、吏治、财政、商务、军政等事务。

其中任命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瞿鸿机为督办政务大臣。

任命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为参预政务大臣。

以上这些人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督办政务处又下设提调两人,章京若干人。

如今,督办政务处虽然成立一年多了,但是以清朝那不忍直视的效率,现在依旧是个架子。

而且这些负责新政的大佬们,不敢贸然推进,生怕哪一天慈禧又变卦了,那真是后悔莫及。

不过,即便再差,国家机器运转起来,还是有一点成果的。

其中在教育领域,主要是办学堂、派留学,废科举。

1901年9月4日,督办政务处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其实就是后世小学、中学、大学的雏形。

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

1902年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

慈禧害怕新政教育影响民众思想,于是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要求其制定一个符合她意思的章程。

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中“钦定”二字的来由,它是由慈禧太后钦准颁布的。

章程规定,明确办学宗旨为“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以及“端正趋向,造就通才”。

第一个词才是最重要的,忠爱谁?当然是忠爱大清朝,忠爱慈禧,这是学堂的根本。

不得不说,老妖婆看问题很透彻,知道在新政中怎么掺杂沙子。

《钦定学堂章程》将教育年龄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蒙学堂(四年);

寻常小学堂(三年);

高等小学堂(三年),与之平行的是简易实业学堂(类似后世技校);

中学堂(四年),与之平行的是中等实业学堂;

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与之平行的是高等实业学堂;

大学堂(三年);

大学院(年限不定,类似于后世研究生院)

全学程总计共20年。

可以看出,张百熙拟定的这个学制,基本就和后世差不多了。

当然他也是参考了此时欧美各国的教育制度。

这个学制有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注重实业教育,里面教授的内容,基本都是所谓的干货,很实用。

第二,保留有浓重的科举痕迹。

因为清廷规定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的毕业生,分别给以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称号。

所以名义上是沟通学校与科举,实际上则是科举影响着学校。

直到1905年9月2日,清朝正式废除科举,科举取士才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

目前这份《章程》还未实施,真实历史上,它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行过。

可能就是做出来交差,给上面的人看的。

然而,如今李奇维来了,一切都将变得不同。

没错,光绪给自己所谓的密旨,其实就是提前许诺,给自己一个管学副大臣的职位。

只要自己回国后,愿意辅助大清实行新政,则就让自己参与教育改革。

这也是光绪仔细考虑后的结果。

新政中关于新军、外交、官制等改革的实权油水部门,李奇维是想都不用想了,不可能轮得到他。

而且光绪认为李奇维本来就是科学家,因此搞教育改革最为合适。

光绪在密旨中对李奇维大肆夸奖,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并且光绪还提到,他召见英国公使时,对方曾当众说李奇维在西方,是一个大学者级的人物。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他能成圣,整个超凡界都有责任 学霸就是要肝 食足良缘 哇草,拐来的夫君竟然不是人 紫府仙缘 相公被灭门,她带领全家种田造反 型月,开局投靠狮子王 一斤肉一个属性点 综穿:魔法怎么失灵了 大师姐靠灌鸡汤重振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