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关于姜浩数学在航空发动机中的一种创新应用》
姜浩在西京原本计划为期八天的特训班,最后实际用了整整十天,其中多出两天,一天是姜浩意外来袭的灵感用了整整一天;另外一天是姜浩对他那份最近草稿的初步讲解和探讨。
这份草稿虽然是姜浩关于“对偶系统”的灵感,但是通过对“对偶系统”的延伸,姜浩完善的是整个讲义的体系。
也正是随着姜浩的灵感和新成果不断涌现,他的这份讲义也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姜浩在消失了十天后,急忙返回了燕京,出现在了公众视野里。
燕京大学,“姜浩曲线分析下世界石化产业变革研究”办公室。
这里分明是一个关于“石化产业”的项目办公室,但此刻,坐在这间办公室里的却是一个飞行器设计专家——战-20总设计师杨彬院士。
摆在姜浩面前的是一份保密的报告性论文:《关于姜浩数学在航空发动机中的一种创新应用》。
这篇论文是第四期特训班介绍后,杨彬院士新写的一篇论文,而通过论文的题目,就已经知道这篇文章的大题内容了。
姜浩是在三天前收到这份论文的,他已经读完了。
读完这篇论文后,姜浩一方面对杨彬院士严谨、强大的学术能力感到十分敬佩,另一方面他对这篇文章也很谨慎。
给杨彬院士添满了茶水后,姜浩开口道:“杨院士,我对航空发动机完全不懂啊,但是我能给您确定的是,您文章中关于我的数学思路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剩下的还需要讲义委员会进行集体评判。”
“jhsx讲义委员会”是一个由姜浩做主编,二十几位各个领域的院士做委员的编撰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一是对姜浩的数学论文进行注解;二就是审核特训班学员们提交的论文,决定这些论文是否有资格被《jhsx讲义》收录。
而杨彬院士对自己的论文是否能被《jhsx讲义》收录并不关心,他要的只是姜浩那句“您文章中关于我的数学思路是没有问题的”。
得到了姜浩的回复后,杨彬院士很高兴地点点头,开口道:“那就没问题了!”
数学,它不会像是物理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学科那样,直接产生新可是使用的产品成果,它带来的更多是一种理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姜浩不懂航空发动机,但是杨彬院士懂啊,借助着姜浩带来的新的数学思维,面对自己领域的问题时,杨彬院士就有了新的解决思路,带来了新的成果。
而看到杨彬院士的高兴,姜浩却慌了,他急忙开口道:“不不不,杨院士,我,我这数学只是一种并未被世人接受的新方向。”
“而且还没有任何有效的成果证明我的数学是可行的!”
“我的特训班和讲义,只是提供一种让大家集体讨论一下的方向。”
“您千万别着急把这种新的数学思维应用在航空发动机上啊!”
姜浩是真的急了,这位杨彬院士不是别人,而是战-20的总设计师啊!
已经首飞的战-20虽然一战封神。
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不过姜浩知道,只需要时间,国内那些伟大的军工人,是会把战-20推到最高的高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