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不愧是沟通外洋之地
江弦沉默良久。
苏晨哪知道短短几句话的时间里,江弦脑海中便有一部先锋文学小说诞生。
见江弦沉默不语、似有顾虑,苏晨还以为是江弦放不下面子。
毕竟江弦头上顶着个国内青年作家第一人的名头。
若是让他跟在马原后头写一部小说,恐怕他会觉得这是在拾人牙慧。
“一场文学思潮的兴起,不是一个作者能凭借一己之力做到的,只有不断诞生出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作品,前赴后继的作者在读者群体当中不断产生影响力,才能促成一个文学流派的诞生。
也不用顾虑什么先后,若是以先后来评价文学作品的高低,那文学创作还追求什么深度?当做一场百米赛跑,都去追求速度好了”
苏晨苦口婆心,殊不知江弦关注的完全是脑海中的那篇小说。
“老苏,我是在想,《ls河女神》这种小说的形式,在中国文学界很新颖,不过在西方并不算稀奇。
这小说我虽然没读过,不过听你描述大概能听出,其实这就是西方已经有些过时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国内的余韵和回声。”
苏晨面色严肃起来。
他方才还以为,江弦是心有顾虑,却不曾想江弦是在思考这些。
不愧是青年作家第一人。
江弦这格局,真是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比很多上了年纪的作者都强出几倍。
“你说得对,国内文学发展繁复又迟滞,《ls河女神》这一类小说,无非是后现代主义投向中国文学的一个漩涡。”
江弦点点头。
“不错,不过话虽这么说,我并不觉得这一类小说的出现没有意义,这种先锋的文学形式,能够充分的革新当代文学的主体风格和美学面貌,不再屈从于以往固有的文学创作惯例。
在我看来,这一类先锋文学的出现,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主线传统之外寻求审美的突破,实践一场小说美学的革命”
苏晨静静听着江弦的讲述,对他观点感到认同,频频点头的同时,又敏锐的捕捉到江弦不断提到的一个词汇。
“先锋文学?”
苏晨眼前一亮,“用这个词汇来归结这一类小说,倒是用的恰当,用的漂亮。”
至于江弦,刚才说不小心,也有些故意的成分,说故意,也有些不小心。
总之这话就是一盘九转大肠。
无论是故意还是不小心,江弦都又人前显圣了一把,把先锋文学这个名词端给苏晨,再借苏晨,把先锋文学这个名讳发扬出去。
那今后再讨论这场文学思潮,马原是掀起者,他江弦则是命名人,都能留在历史书上。
苏晨则继续和江弦就“先锋文学”这个词汇讨论着,越讨论他眼前就越亮,也越是兴奋。
“江弦,放眼国内,有这样文学目光和文学意识的作家,除了你,恐怕寥寥无几,今天和你一场讨论,我真是大有收获,回去以后,我把今天的内容写一篇文学理论文章发表出来如何?”
“好啊,我没什么意见。”江弦道。
就这么点东西,虽然很多观点都是江弦讲述的,但他也没必要跟苏晨再纠结什么知识版权。
太小家子气。
只要苏晨能帮他把“先锋文学”这个名头传扬出去,那江弦就够心满意足了。
两人聊完这些,江弦又提醒道:“老苏,你们《城》可真够难缠的,以往杂志找我约稿就是约稿,你们倒好,不光约稿,还要给我布置题目,这也算是‘命题作文’了,想写这么一篇小说可够不容易的,不好写、真是不好写。”
苏晨一听着急。
但一想和江弦聊了那么久,他又没把话说死,苏晨就知道肯定是有点机会。
“江司令,江弦同志,要怎么样才可以写呢?”
“这就要看你们给我这篇小说什么待遇了。”江弦以开玩笑的口吻提点说。
在美国,江弦可以自豪的说自己是个富人。
不过他的账户在美国,又没带回国内,所以如今该赚稿费还是要赚的。
此外,对江弦来说,在杂刊上发表小说早已没了什么吸引力。
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赚到的只有一次性的基础稿酬,出版可是除了基础稿酬外,还有额外的印数稿酬。
出版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而且,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过的小说,小说出版后的销售量也会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如今的文学期刊再想约江弦的稿子,那必须要给江弦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理由或是诱惑才行。
苏晨听了江弦的话,马上道:
“我们给你的小说发头条,如果内容够长,那就发专号。”
苏晨给出的这个条件是非常优渥的。
彼时文学期刊无数,《城》能够突出重围,跻身全国强手之林,可见《城》吸引力之高。
《城》的创刊号在1979年4月出版,第一次印刷就达到20万份,其后又加印过两次,总印数一共25万,创刊不久,又创下76万多份的发行记录。
这个成绩,放眼全国的文学期刊,都是相当耀眼夺目的。
对任何一位作家来说,能被《城》这块中国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给予如此待遇,恐怕都说不出拒绝两个字。
但对江弦来说,这份待遇,在他这儿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现如今,他的小说,哪怕是《人民文学》这本皇家刊物,甚至都不用江弦主动提起,恐怕也会被编辑们安排一个头版发行的待遇。
所以听完苏晨的话,江弦只是一脸意犹未尽的看向他,那目光好似在说:
“就这?”
苏晨也立刻福至心灵,“稿费上面,我们也能给你提一提,只要你的稿子能够过审,我们给你千字20块。”
“千字20?”
江弦砸吧下嘴。
不愧是沟通外洋之地。
上次他和人文社那边磨叽半天,最后人文社内部讨论、讨论、再讨论,这才破格给他提了一次稿费。
《城》这边呢?
人苏晨直接痛痛快快的把稿费从千字10元提到了千字20元,眼睛都不眨一下。
“千字30吧。”江弦沉声道。
“千字30?”
苏晨眉头皱起。
这个数字可是上面“建议”标准的三倍了。
不过一想到约的是江弦的稿子,终是咬咬牙,“行,就按你说的,只要稿子能过审,我们就给你千字30元的稿费。”
江弦心里熨帖了。
刚才听着苏晨说出“千字20元”的时候,他眼睛都忍不住亮了起来。
不是因为这个数字。
而是苏晨释放的信息。
我们《城》能加钱!
所以他赶紧又往千字30的数字这儿提了提。
没想到苏晨真答应了。南方那边的刊物,胆子确实是要大一些的,尤其是广东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