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准备中
在1984年3月15号当天,“启航号”非常顺利的在780公里的极地轨道上释放了3枚“信使2号”通信卫星,当天傍晚的时候,其按照预定程序在南印度洋上空进入大气层,然后在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推动下返回了缅北基地。
之后的3天,王建昆积极的参与到了3颗“信使2号”通信卫星的测试,他主要是驾驶着“雷鸟号”高超音速飞行器在高空进行通信连接实验,验证“信使2号”通信卫星与高超音速飞行器之间的通信方式。
当“雷鸟号”打开电磁隐身状态时,王建昆发现其接收不到卫星信号了,经过检查发现是自己当时设计时没考虑在隐身状态下要接收外部信号,因为一开始就是用来进行远距离通勤的一架个人用飞行器,没有设置特殊的天线。
目前整个机身除了座舱盖及前方的雷达罩没有贴附隐身单元,其他地方都被等离子隐身和光学隐身单元覆盖了,打开电磁隐身时,机身表明的那些等离子体会阻碍电磁波传入蒙皮下方的天线。
发现问题后王建昆当时立即让智子进行重新设计,然后智子也很快的拿出了新的天线布局图,它被非常巧妙的布置在了机身四周不易被雷达波照射到的位置,更新完天线布置后的“雷鸟号”很快的就解决了与卫星之间的通信问题,而且因为其经常在高空飞行,受到的干扰很小,信号比地面还强很多。
今后全球卫星通信网一旦建成,“雷鸟号”的空中导航就能更加精确了,其可以接收卫星转发的地面信号,全球任何地点都能比较精确的到达了。
另外等到全球卫星通信网完成建设,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开始组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根据美国那边收集来的资料,他们早在1973年就开始研究建设了,目前的进度是正在进行地面验证和地面坐标数据收集整理阶段。
另外他们似乎在高精度时间同步上遇到了难点,正在进行协同攻关中。
不过王建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比较轻松的,因为他的超能力能在这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其实卫星导航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的。
首先是测量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异:由于卫星与接收器的距离不同,信号到达接收器的时间会有差异。同时根据多普勒效应,接收器还可测量信号的勒缩或扩张来确定速度。
其次是计算卫星到接收器的距离:依据信号的到达时间以及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计算出卫星到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再乘以三角形中与较远角度的正切,能进一步确定接收器到卫星的距离;
最后是确定接收器位置:接收器在同一时间接收到多个卫星信号后,通过几个卫星信号的交点来确定其精确位置,这个交点即表示接收器所在的位置,同时也可确定接收器的高度。
以上三步都涉及到了时间,而准确的时间是需要一种叫做原子钟的仪器来进行的。
原子钟利用的是原子内部电子跃迁的共振频率,这种频率非常稳定,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如温度、压力、电磁场等)的影响,且在1秒内可以发生的周期运动次数极高,例如铯原子钟在1秒内可以运动91亿次,这使得原子钟的计时精度大大提高,能够达到每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才误差1秒的水平,成为全球最精确的计时工具之一。
这种原子钟其基本原理跟石英钟的原理还是有点像的,都是选用一种物资的频率来进行计时,只是原子钟用到的是原子内部电子跃迁的共振频率,石英钟用到的是石英分子晶体的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