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关灯
护眼
第208章 全球卫星通信网组网开始,并准备研究可回收火箭(求月票)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208章 全球卫星通信网组网开始,并准备研究可回收火箭(求月票)

1984年3月的前两周,“启航号”每天都从缅北基地吊运到4万米的高空,然后在那里启程,从孟加拉湾上空进入太空。

在绕地球一圈到两圈后,从xz南部或者孟加拉湾上空进入大气层,再从3万米的高空通过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推力飞回缅北基地。

前一周主要是让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发射和回收程序,锻炼地面控制队伍,同时也在不断的收集数据用于改进。

首先需要改进的是旋转爆震发动机,前几次都是用的d-2型号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寿命较短,只有3个多小时的寿命,虽然每次发射升空和返回总共启动工作的时间也就在半小时左右,但是不能用到寿命结束才更换,都是在用了2个小时多一点就选择更换了。

这在今后要进行大量的发射任务时是不可行的,发动机的寿命必须提升上去。

也幸亏有王建昆的超能力在,他每次都会将其中的一台发动机的材料进行一些优化,根据上一次飞行采集的数据,智子会通过它的量子计算能力给出新的配方和结构。

就这样通过不断迭代的方式,到了3月7号,新一代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完成了设计定型。

它被王建昆命名为d-3旋转爆震发动机,它的重量是500公斤,比d-2轻一点,长度还是1200毫米,直径也保持不变,还是760毫米,推力稍微增加了一点达到了15.5吨,但是它的寿命则大幅提升,达到了60小时,因为它的爆炸室和喷管采用了大量的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和耐磨性能。

其实现在的涡扇发动机也开始尝试使用一些非金属材料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

旋转爆震发动机不需要叶片,其结构是大大的简化了,运动部件相较于涡扇发动机来说是大大的减少,所以采用陶瓷材料既可以耐高温,又不会因为需要旋转导致强度不够。

既然寿命已经达到了60小时,这款d-3发动机今后就可以进行量产了,于是王建昆开始让基地的材料研究所,机械研究所协力攻关,研究如何采用常规方法来制造这款旋转爆震发动机。

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采用3d打印的方式一次成型,另外一个就是采用较传统的方法,采用挤压塑型然后高温煅烧制造出需要的零部件。

3d打印的方式主要是要找到合适的磨料,还要要研究如何制造这种磨料。

在寻找磨料时王建昆的超能力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他根据材料的元素排布结构,用超能力制造了上百种不同结构,不同大小的磨料颗粒供材料研究所进行试验。

至于找到了那种合适的磨料,如何用常规的方法制造就需要基地的科研人员想办法了,他没那么多的精力来进行这种探索研究,智子的计算能力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挤压塑型加高温锻烧的方法也是需要不断的试验的,因为采用什么样元素配比的瓷胚,尺寸要放宽多少,挤压需要多大的压力,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分别是要多少,这些都是需要不断的进行试验才能得到的数据。

此时基地内的植入了脑机芯片的自然人研究人员已经多达上百,新人类研究助手也多达上千人,科研仪器也被王建昆大量的制造了出来,所以进行这种排列组合式的探索研究没有人力瓶颈和环境瓶颈,就看运气怎么样了。

……

“信使1号”通信卫星上天之后,王建昆带着地面上的研究人员和高空飞艇值班人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

首先是信号接收与传输测试:

验证卫星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的能力,包括对不同频率、极化方式、信号符码率等参数的适应性。

测试信号强度、质量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确保可靠的数据传输。

通信技术验证:

如 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试验,验证该频段通信的可行性和性能,为下一代卫星通信系统升级奠定基础。

对无线电通信、信号同步等技术进行验证,确保通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以上两项实验都完成后,反馈回来的结果都非常的好,符合智子设计的预期目标。

接着又对信使1号”通信卫星进行了一系列的其他实验。

数据传输试验:检测卫星在不同数据负载下的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等指标,评估其数据传输能力。

信号处理试验:验证太空环境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和设备的性能,包括对信号的编码、解码、调制、解调等处理过程的测试。

功能及性能测试:对卫星的整体功能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的正常运行,以及卫星的可靠性、稳定性、寿命等性能指标的评估。

轨道及姿态控制测试:验证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保持和姿态控制能力,确保卫星能够准确地指向目标并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环境适应性测试:检验卫星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包括对温度、辐射、真空等条件的耐受能力。

完成以上这些测试费了10天的时间,空中的飞艇值班人员和地面上多处站点都参与了进来,调动的人力物力是非常的多了。

幸好测试的结果非常好,这颗卫星的性能远超预估,如果不碰到太空陨石这种极小概率的情况,它可以在400公里轨道上待好几年,远不是最初预估的半年左右。

因为王建昆很奢侈的采用了很多石墨烯材料,其卫星主体被这种材料防护得非常严密,内部的芯片和电子部件几乎不会受到太空辐射的影响。

在完成所有的测试科目后,王建昆让智子根据实验情况对原来设计的“信使2号”极轨通信卫星和“信使3号”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了一些改进。

主要就是进行减重,因为第一代通信网不需要那么强的性能和那么长的寿命,根据现有的技术发展速度推算,这第一代卫星通信用3年左右就需要更换了,到时候需要把它们的轨道资源让给下一代卫星。

在完成了减重设计后,在3月14号,王建昆让航天研究所装备好把“信使2号”通信卫星先送3枚到太空,进行第一阶段的组网测试。

这段时间是缅北难得的好天气,下雨的时间很少,一旦到了5月份之后,这里的雨水就会急剧增多,而且还经常有大风。

因此这段时间不仅是基地内在忙着搞建设和航天实验,基地外部也在进行大量的建设。

小舅也忙着协调各方,吊运各种需要保密使用的机械设备,所以很少来基地内看王建昆进行的通信实验。

因此王建昆在实验开始前,发消息给小舅,让他知道全球卫星通信网即将开始组建了。

“小舅,在哪呢?”

“建昆,我在欣贝廷这边的大铜矿附近,检查电动机械设备,防止底下的人泄露出去。”

“那没有发生什么异常吧?”

“检查了一遍了,你制造的那些电动工具以及石墨烯电池都完好,没有丢失的情况,就是有些设备配件不多了,再用一段时间就没配件更换了,要你重新制造一批出来。”

“好啊,你列个清单给我,我抽时间制造一批。”

王建昆听到没有出现电动设备丢失,把心放下了,这些设备里面用到了很多石墨烯以及超常温超导材料,目前是绝对不能泄露出去的。

至于很多部件损耗,王建昆倒是很理解,因为这些电动设备的工作环境都是比较差的,而且现在几乎都是人休息设备不休息,所以出现损耗很正常,他用超能力制造一批也很快,不需要耗费多少精力。

“好,我检查完整理好发给你,建昆你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吗?”

“咱们的全球卫星通信网明天就要开始正式组建了,这次将先发射3颗极轨卫星,等完成第一阶段的组网实验后,就要开始连续发射,争取在5月份之前完成组网。”

“好啊,这是个好消息,明天几点,我看下有时间来一趟基地。”

“还是上午9点开始,小舅你自己安排,没时间来的话,用脑波头盔接入数据链观看也是可以的。”

“行,那看情况,没有紧急的事我会去的。”

……

3月15号一早,王建昆洗漱吃早餐,大米粥加油条和猪肉大葱包子,吃饱后慢悠悠的走着去远处的航天研究所。

王建昆根据之前的一系列发射任务执行情况,同时也参考了美国,苏联和中国这三个国家在新闻节目中展示的指挥控制大厅的情况,结合他目前已经掌握的众多技术,研究所内的指挥控制大厅已经完成了新的部署。

大厅最前面有一面约 50平方米的大屏幕,航天飞机或者今后的火箭发射时,大屏幕将分成三个显示区域,中间区域显示图像,两边区域显示相关的数据。

在航天飞机进入云层前,屏幕上显示的是实际跟踪拍摄到的飞艇带着航天飞机上升画面,飞艇进入云层无法监测后,将显示一个三维立体图像,以及飞艇上方自带的摄像头拍摄回传的图像。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网游之超幸运玩家 商先生你的马甲又掉了 诸天从红楼梦开始 心慌勿语 冷血公主和冰山王子 帝国崛起:西班牙 踹了疯批男主后,我把反派撩哭了 想做侦探的江户川悟不是好咒术师 边做任务边恋爱[快穿] 我在生存游戏抱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