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对着大屏幕,有 3排操作台,每排有 18台电脑。
距离大屏幕最近的一排是技术人员操作区,主要由技术人员对大屏幕上的数据和图像进行实时监控。第二排是基地的测控和气象等方面人员的操作区。
第三排是指挥决策区,卫星发射时,基地总指令长、司令员都将在这里指挥发射,做出决策。
8点半不到,王建昆来到了指挥控制大厅,总指令长看到他来了后,连忙跑过去跟他汇报。
“报告总指挥,现在起飞区正在将‘启航号’固定在飞艇货舱下方,屏幕上有起飞区的监控图像。”
“挺好,你按照任务计划进行指挥吧,我就在旁边观看,不发表意见。”说完就往后方的观众席位走去。
“是。”总指令长目送王建昆走了后,才回到他的位置上,开始用脑机芯片跟各系统各部门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
王建昆坐下后,看到前面的大屏幕上中间被分割成了4块,分别显示不同角度拍摄到的“启航号”航天飞机与高空飞艇进行组合固定的画面。
此时飞艇已经充了部分氦气进入中间部位的硬壳气囊,它悬浮在了空中,周边的绳索将其拉住不让它上浮。
下方的货舱距离地面10米,下方的“启航号”与货舱地板之间只隔了几十厘米。
地勤人员正在用软连接杆将货舱与地下的航天飞机机背部的几个固定点进行连接,这些软连接杆是特制的,能承受好几十吨的拉力,跟美军航母上用来弹射飞机的连杆非常像,当时设计时也确实参考了美军航母上用到的这个配件。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几分钟后,地勤人员完成了连接,然后另外几组检查人员按照顺序一一对这些连接杆和连接部位进行检查。
“倒计时10分钟,飞艇做好起飞准备。”
“飞艇收到。”
在8点50分整,总指令长按照计划下达了10分钟倒计时准备,飞艇此时收到指令后,打开3台升力风扇,保持在最低的速度运转,确保起飞命令下达后,能准时起飞。
“1分钟倒计时,地面人员撤离确认,其他单位注意做好观测准备。”
“10,9,8,……,3,2,1,起飞。”
跟前面十多次的任务非常相似,起飞命令下达后,飞艇上的固定绳索瞬间脱离,升力风扇的转速提升到了60%,带着下方的“启航号”航天飞机离开了地面。
前面的大屏幕上的4块画面合成了一个,是基地远处山腰处的光学跟踪设备拍摄到的画面,飞艇正带着“启航号”缓缓的往高空飞去。
在距离地面1万多米后,地面上的光学跟踪设备拍摄的画面就很模糊了,前方的控制人员及时的转换了视角,切换到在远处伴飞升空的一艘飞艇上拍摄的画面。
而两边的一些数据也在不断的变动,有高度数据,大气压强数据,风速数据,温度数据等等。
“建昆,怎么样,航天飞机升空了吗?”
王建昆正看得入神,肩膀被人拍了一下,回过头看发现是小舅来了。
“小舅,你来了,我还以为你没时间过来呢。”
“是有点事情耽误了,不过很快就处理好了,这是还在飞艇带飞升空阶段?”小舅指着前面的大屏幕问道。
“是的,现在是9点25了,飞艇高度已经达到3,8万米,再过几分钟就要释放航天飞机了。”
“嗯,这指挥大厅被你这么一整,还真挺科幻的,比电视上看到的那3个大国展示出来的不知道要先进多少倍。”
“他们现在还没掌握led蓝光技术,也造不出来这么大的屏幕,还在用投影机进行投影,所以相比咱们这用的大型led屏幕来说确实档次低了不少。”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推广这项技术啊,你前年就研究出来了吧?”
“再等等吧,目前量产的成本还比较高,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也没有产生技术代差,这时候开始推广只会便宜了欧美等国,等咱们的量产技术完成两三次迭代后,再来推广这项技术,到时候一旦欧美等国开始抄袭复制咱们的技术,咱们就推出下一代的,性能更好的led,让他们的投资血本无归,这样来几次之后他们应该就不敢跟进投资了。”
“你这方法还真特别,也就你能用,别人还真用不了啊。”
“那是,我也是研究很久才想到的这个办法,咱们的起点太低,不想些歪招是拼不过他们的。”
“航天飞机释放倒计时准备。”
王建昆和小舅闲聊时,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9点半,总指令长看到飞艇已经到达指定位置,各项气象数据和航天飞机的监测数据都达到起飞要求,于是下达了起飞倒计时指令。
此时前排的控制人员一个个都开始正襟危坐,手放在操作板或者鼠标上,等待倒计时的结束。
“10,9,8,……,3,2,1,释放。”
此时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连接杆末端与航天飞机脱离,固定点处的蒙皮也快速的闭合,在下降100多米后,机翼下方的两枚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先点火,冒出大量的白色烟雾,尾部的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也在随后成功点火,喷出了3道长长的蓝色尾焰,推动着“启航号”航天飞机向跟高的空域飞去。
在上升到6万米高度后,空中飞艇上的光学跟踪设备也看不清楚了,前面的大屏幕切换成了“启航号”的动画以及外置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
在卡门线附近,两枚火箭在助推着“启航号”冲刺到第一宇宙速度后,跟航天飞机进行了脱离,航天飞机上的外置摄像头拍摄到了清晰的火箭残骸离开的画面。
“建昆,你说这火箭能不能回收啊?你看每次发射,都有两枚这种火箭被扔到印度洋里,是不是有点浪费?”
“火箭还回收啊?没必要吧,这种固体火箭的结构很简单的,主要是药柱的形状和尾部的喷管有些技术价值,但是药柱已经烧完了,喷管也是一次性设计的,烧完已经不能用了。”
“这样啊,那今后的液体火箭呢,能不能回收?”
王建昆还真被问住了,他还从来没考虑过要对火箭进行回收,因为在他的概念里火箭就是一次性的,世界上其他几个大国设计制造的火箭也都是一次性的,美国为什么搞航天飞机,不就是考虑到火箭每次用完就废了,成本很高,于是想着用航天飞机,能进行重复使用吗?
他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让智子进行一次火箭回收的技术推演。
大概半分钟不到,智子根据已知的一些条件,反馈火箭确实是有可能进行回收的,其技术难点如下
高精度姿态控制:火箭在返回地球时,需要准确控制下降速度和角度,避免剧烈的空气动力学力量导致火箭失控或损坏,这就要求掌握精准的导航技术和着陆控制系统,以保证火箭准确地返回目标区域。
速度控制:火箭发动机需要具备多次启动和大范围推力调节的能力,以便在返回过程中能够精确控制速度。
热力学负荷应对:在重返大气层时,火箭会经历剧烈的大气摩擦和高温,所以要研发耐高温材料,并采取有效的冷却措施,确保火箭能够承受高温环境下的热压力。
精确的导航和着陆:成功回收火箭需要精确的导航系统来确定着陆点,并实现准确的着陆控制。着陆点的选择和精度至关重要,同时环境因素如风速、地形等也会对着陆过程产生影响,需要实时调整和适应。
燃料储存和再利用:为了实现回收,火箭需要足够的燃料储备,在返回地球时进行再启动和悬停。这不仅要求火箭设计合理,能够容纳足够的燃料,还需要研发经济有效的燃料储存和再利用技术,以确保回收的成本降低,并提高运载能力。
可靠性和安全性:回收失败可能导致火箭坠毁或造成其他危险,对人员和设备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火箭回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看完智子给出的这些技术难点,王建昆发现有他的超能力在,完成这些技术攻关是很有可能的。
“额,小舅,你脑子还真挺活,我大概算了下,这液体火箭确实是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每枚液体火箭最值钱的就是发动机,控制系统和火箭客体了,如果能回收并重复利用,那么现有的卫星发射成本将大大降低。”
“真的?我就是突发奇想,建昆,这航天飞机短期内我看也是不能对外展示的,但是火箭的话等咱们完成统一后,应该有那个实力搞一搞了,咱们就搞可回收火箭怎么样?”
面对小舅的提议,王建昆思考了几分钟,然后回复道:“好啊,我改变下后续的火箭研究项目,把可回收这一条加入进去。”
就这样,可回收火箭就在这间指挥控制大厅中产生了,王建昆让智子根据现有的条件和他的超能力,开始设计第一款可回收火箭了。
不过他目前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全球通信卫星组网上,在他和小舅谈话的时间里,第一枚“信使2号”通信卫星已经被“启航号”投放到780公里的极地轨道上了。
现在“启航号”正在飞往下一个投放点,准备进行第二枚“信使2号”通信卫星的投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