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欧洲五大传统列强表面数据十分夸张,实际真正强大的国家就只有三个,那就是英法德。
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在今年九月之前,两个大区有希望改建出超过60所小学,义务教育也可以在两个大区正式启动。毕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非常著名,那就是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杀。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的一座城市,而皇储斐迪南被刺杀的原因,则源自于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关于波黑两个省份之间的冲突。
奥匈帝国最强大的盟友是德国,但德俄奥三国又处于三皇同盟的状态。德国在此方面的外交态度很是模糊,既不支持俄国介入奥斯曼帝国,又不支持奥匈帝国维持原状,处于一种比较中立的态度。
在普里莫首相不出,塞拉诺大公不站出来反对卡洛的前提下,目前的西班牙政府就是由卡洛一个人说了算。
卡洛熟知这段历史的发展,自然也明白奥匈帝国是没有参与这场战争的。只是在外交层面支持奥匈帝国,对西班牙来说是没有任何损失的。
一位敌是沙俄帝国的奥斯曼苏丹,这自然引起了俄国人的关注和不满。沙俄帝国早就想掌控君士坦丁堡海峡来控制黑海舰队前往地中海的出海口,自然对奥斯曼帝国的混乱幸灾乐祸,甚至巴不得奥斯曼帝国越来越乱。
期间最大的动作就是把破损的窗户和门重新修补,这也是改建小学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
两个试点地区的义务教育推广,由教育部门和马德里及加泰罗尼亚的大区政府互相合作。
得到西班牙政府的支持之后,奥匈帝国政府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虽然西班牙比不上欧洲五大传统列强,但在欧洲也绝对是强国。
奥斯曼民众所希望的是一位能带来新的宪法的苏丹,让奥斯曼帝国走向君主立宪制,变得更加民主,并且推动改革,使国家走向复兴和强大。
俄国毫不掩饰的介入巴尔干的事务,这让同样对巴尔干相当渴望的奥匈帝国十分不满,并且表达了与沙俄完全相反的态度,那就是更支持巴尔干保持现状,毕竟一个腐朽的奥斯曼帝国更加利于奥匈帝国渗透巴尔干。
在现有西班牙内阁政府的体制下失去卡洛的信任代表着什么,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了。
当然,奥匈帝国维持巴尔干现状的希望肯定不会只放在西班牙的身上。最主要的还是一点,那就是英国人并不愿意看到俄国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范围,更不愿意看到俄国人掌控君士坦丁堡和海峡。
其实早在去年下旬,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查科夫就和奥匈帝国展开了秘密商谈,商讨关于俄奥两国共同向奥斯曼帝国施压,迫使其允许起义频发的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二省实现自治。
杰拉德威尔逊和卡诺瓦斯伯爵自然不会把卡洛这次的吩咐当做一次普通的谈话。从卡洛的面部表情也能看出,在说出一旦发生就即刻从重处理之时,卡洛的态度绝对是认真的。
民众对王室越感激,王室的地位自然也就越稳固。这不仅关乎到卡洛,同样还关乎到以后的所有君主。
西班牙的外交支持对奥匈帝国来说还是很重要的,相信也能让俄国在对巴尔干半岛进行谋划的时候,更加慎重的考虑一些问题。
甚至这三个月的时间有一半用在了寻找建筑方面,真正的改造工作只用了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
卡洛也特意嘱咐过教育大臣杰拉德威尔逊和副首相卡诺瓦斯,要求政府在小学改建工作当中严格把控建筑质量,杜绝任何危楼再利用的现象。
卡洛已经在民间具备了极高的声望,这也是卡洛通过上下两院把控政府的底气。别说是羽翼未丰的卡诺瓦斯伯爵了,就算是普里莫首相重新步入政坛,也不一定能和卡洛抗衡。
但凡出现以上任何事件,就算原因和他们无关,他们肯定也是要背负一定的责任的。
但为了公平,同样也是为了6到12岁真正年龄的小学生健康的发展,这些年龄较大的“小学生”并不会和12岁以下的小学生处于同一所学校。
虽然这会得罪俄国,但俄国在欧洲的最东边,西班牙在欧洲的最西边,两国之间也没有任何利益瓜葛,得罪了也就得罪了。
在对外公布小学义务教育发展计划之后,教育部门就已经开始在马德里大区和加泰罗尼亚大区改建小学的计划。
历史上的第十次俄土战争以俄国的胜利为结局,但战果却被英奥俄三国共同瓜分。
卡洛当然也在时刻关注着西班牙的舆论情况。在得知民众纷纷对王室和自己感恩戴德之后,卡洛就已经明白他的这步棋下对了。
要是在义务教育试点推行的过程中发生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将会影响义务教育在全国的推行。
因为奥斯曼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又掌控着欧洲极其重要的海峡君士坦丁堡海峡,因此奥斯曼帝国的变动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密切关注,又以英国,奥匈帝国和俄国最为甚之。
如何顺利的推进义务教育的运行,并且在义务教育推行的过程中解决所有问题,这是教育部门需要时刻关注的。
但偏偏穆拉德五世对奥斯曼帝国北边的邻居沙俄帝国并不感冒,甚至非常敌视。
英法德在工业和经济方面均碾压俄奥两国,也是目前世界前三的强大列强。
但欧洲各国只是密切关注奥斯曼帝国的局势,彼此之间又呈互相钳制之势,没有任何一个列强有信心在其他列强关注之下干涉奥斯曼帝国的局势。
60所小学肯定是不够的,但前期学生们挤一挤也不是不行。在学校不够的情况下,也可以优先招收6到12岁的适龄儿童。
一位敌视沙俄帝国的奥斯曼苏丹明显是很好的借口,这也让沙俄帝国在外交方面更加积极的介入奥斯曼帝国的事务,比如支持同为斯拉夫兄弟的塞尔维亚独立。
但也正因为如此,马德里和加泰罗尼亚的人口并不少,加起来超过200万人。
眼下俄国人大力支持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的起义,自然引起了奥匈帝国的忌惮和防备。
对于这段历史,卡洛也是有所耳闻的。最终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还是爆发了一场战争,历史上被称作第十次俄土战争。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俄国打赢了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战争,但最终却不得不向奥匈帝国以及英国退让,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俄国的衰弱和英国的强大。
但可惜,奥匈帝国背后站着德国,奥斯曼帝国背后又站着英国。俄国想要完全掌控巴尔干半岛极其困难,正如同现在的西班牙想要掌控直布罗陀一样。
奥斯曼帝国的混乱并不只俄国在关注,英国和奥匈帝国同样也在关注。
第十次俄土战争的规模相当庞大,双方动用的军队人数超过百万人,火炮数量超过4000门。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出现了大兵团的较量,装备了有膛线的枪炮,并且利用了铁路和战地电报进行通讯。
这也让战场的规模变得更加庞大,战争方式也较之前的战场有所变化。这场战争的战斗以及宽的正面较量和较大的纵深为特点,是值得西班牙军队学习的。
而交战双方也必定会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对于西班牙的军火工厂来说,这是一次潜在的出口军火的机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