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李世民也能被钱财所收买?
控制洛阳,只能是军事上的。
文官这块,李承乾也没有办法投入太多精力。
也不怎么在乎文官反对,有了兵权,硬是要反对的文官,直接撤换了就是。
枪杆子里出政权嘛,这一点李承乾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有洛州都督柳怀瑾的帮忙,五万精锐很快就分批入城。
洛阳城的兵力分为三大块。
左右屯营,折冲府,以及大约数千规模的水军。
主要精锐便是左右屯营了,这是隶属于长安十六卫的禁军编制,大约在数千人左右。
河南下辖的折冲府,总兵力在三万左右,轮值洛阳城治安、巡逻等任务,常备一万五千人。
折冲府跟水军,归于洛州都督。
而左右屯营归于天策府。
洛州城最高统帅,名义上是天策府,也就是李世民这个天策上将。
实际上洛州刺史兼任天策府长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挥左右屯营。
然而李承乾是太子。
在没有诏书前,太子教令高于一切,何况李承乾居住宫城。
左右屯营的将军,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违抗太子教令。
李承乾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些兵力同化成自己人。
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提升士兵待遇。
于此同时,建设大量各类工厂。
仅是数日,招工的宣传就在洛阳城内广而告之。
尤其是纺织厂,更是招聘大量女工。
毫无疑问,工厂的建立,对于传统的小作坊必然是极大的冲击。
但更多的百姓,得以有了固定的工钱收入。
一时间,洛阳城因为太子的到来变得沸腾。
洛阳皇城内。
内侍文忠上报:“殿下,长孙司徒求见。”
替换了城内防务后,李承乾就解除了对长孙无忌跟李道宗的限制。
“宣。”
“宣长孙司徒觐见。”
长孙无忌走入内:“拜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笑问道:“舅舅是有什么事呀。”
长孙无忌郑重道:“殿下不知何时启程回长安。”
看目前这情况,长孙无忌再傻也明白,太子根本没打算回长安了。
但他必须来问。
最好是能说服太子。
其实作为太子党,长孙无忌更加希望太子返回长安。
陛下对于太子曾经谋反之事,已经是翻篇了,也没有追究的意思。
加上太子一统辽东,开疆扩土,立下这般大的功劳。
只要不是自己作死,太子位稳固,依旧是未来的大唐皇帝。
既是这样,何必要跟陛下闹翻呢。
“舅舅可记得,父皇的诏书是怎么交代的。”
“让我在三月内,班师回朝。”
“如今堪堪一月出头,何必这么着急呢。”
“正好是我把洛阳这边安排一下,也是让洛阳的百姓得些好处。”
李承乾笑呵呵的解释道,好似根本没有占据洛阳的意思。
目前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发展一下东都洛阳。
面对这个借口,长孙无忌也有些无言以对。
想了想道:“殿下久在外地,陛下甚是想念,洛阳至于长安,不过数日路程,何不先行返回长安一趟,后面再来洛阳也不迟。”
洛阳到长安,若是骑快马,两天就能到。
简单的车队,也就四五天。
李承乾脸上笑容未减,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真是说得好听,要是换作别人,还真有可能被忽悠。
然而李承乾早已经是坚定了心思。
缓缓开口道:“舅舅,我又何尝不想早日回到父皇身边尽孝,只是洛阳之事千头万绪,我实在放心不下。”
“你看这洛阳城,虽为东都,却仍有诸多民生问题待解决。”
“我新建的这些工厂,能让许多百姓有了生计,若我此时离开,工厂运作恐会陷入混乱,百姓又将失去依靠,我于心不忍呐。”
长孙无忌微微皱眉,心中暗叹太子的固执,却仍不死心劝道:“殿下心系百姓,实乃苍生之福。可陛下那边,若是迟迟不见殿下回朝,难免心生疑虑。况且,朝中局势复杂,殿下不在长安,恐有人会趁机生事,动摇殿下根基。”
李承乾转过身,目光坚定:“舅舅所言,我亦明白。但我已在洛阳布下诸多布局,此时半途而废,之前的努力便付诸东流。至于朝中局势,我自有安排。”
“父皇那边,应该是能体谅我的,毕竟新建的这些工厂,将会给大唐带来极大的收入。”
“或许舅舅应该去看看我新建造的纺织厂,在我心里,纺织厂比之如今的煤炭厂,也是不逞多让。”
“甚至于在不久的将来,纺织厂的收益,将会远超煤炭厂。”
长孙无忌顿时无话可说。
他隐约感觉到,这话太子大概是没有说谎的。
如果纺织厂的收益,真的堪比煤炭厂,陛下那边得到了消息,恐怕暂且不会对太子如何。
毕竟煤炭厂的收益,让陛下极其高兴。
如今陛下那边的奢靡生活,几乎全都是靠煤炭厂的收益在支出。
朝堂内,其实都已经有诸多大臣上奏,想要让陛下把煤炭厂的部分收益充入国库,却被陛下强词拒绝,乃至于上奏的官员,都受到了陛下的打压。
长安内城,更是大兴土木。
偏偏谏官们还没发说,陛下用的自己的钱,学着太子不搞徭役发工钱,百姓们高兴,陛下也高兴,谁也挑不出理来。
长孙无忌走了。
但他没有返回长安的意思。
他得去纺织厂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倘若真如太子说得这般,那么这个消息汇报给陛下,对于太子来说,也很重要。
不过李道宗却是立即赶回长安了。
——
长安。
现在的长安,也变得更为热闹了。
历史上,在贞观二十一年时,李世民才开始大兴土木。
然现在因为内库充盈,于去年就下诏,在终南山上建造翠微宫。
翠微宫装饰极为奢华,不仅使用大量珍贵木材,还镶嵌金银珠宝。
年初,又下诏建玉华宫,规模更为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