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和武承嗣本没有过人的才华,他们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地位,就在于二人善于拍武则天的马屁。而他们拍马屁的绝招就是抓住“祭祀”二字,这是武则天最想做的事儿了,如此一说,百试百灵。狄仁杰、张柬之这些重臣,也是一脸的诧异,瞄着李隆基。
李隆基这话绝对是犯忌的话,武则天一怒的话,后果不堪设想。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武则天并没有发怒,而是若有所思。
“陛下,侄儿一定为陛下建庙祭祀,让陛下英名千秋万代流传。”武三思满脸红光,忙拍着胸脯保证。
“陛下,观古今,就未有为异姓立庙祭祀者。”武三思上前一步,一脸的诚恳之样,仿佛信徒见到圣人似的,道:“儿子再亲,也是异姓,是李氏之人,要祭祀的是李氏先祖而不是陛下。而侄儿姓武,是武氏之人,是陛下的亲侄子,为陛下立庙祭祀是侄儿的天职。”
要不是狄仁杰反对,武三思早就是太子了,他恨不得把狄仁杰撕着吃了。
“这……”群臣额头上直冒冷汗,为李隆基担心。
李隆基的声调并不高,却是字字如同惊雷般,打在所有人的心坎上,个个脸色大变。
“三郎,你胆子太大了,这话也敢说。”李旦只觉眼前发黑,差点晕过去。
“若是陛下当皇帝,自然是国运永享,若是换作武三思或是武承嗣,就难说了。”李隆基接着道:“武三思不能招蓦到壮勇,不能立功,这事儿陛下是知道的;武承嗣用那些歪瓜裂枣叩阙上书,徒贻人笑,陛下是亲眼所见。究其原委,就在于他们平日里仗着陛下的势,作威作福,不把百姓放在眼里,不体恤百姓,百姓不爱戴他们。若是陛下把江山社稷交到他们手里,敢问陛下,陛下的江山能传承多久?”
“要祭祀陛下,唯有江山传承久远;若是不能传承久远,何来祭礼之说?”李隆基的声调有些高。
“对对对!”武则天一脸的笑容,抢着道,整个人如同欢喜的源头似的。
血浓于水,侄子再亲能亲得过儿子么?武则天是个明白人,不得不承认这点。
这话正是众人心里所想,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李隆隆。
“楚王胆子太大了,这话固然有理,一旦触怒陛下,后果不堪设想呀。”群臣在心里暗道,个个提心吊胆,脸色大变。
“恳请陛下立武氏为太子!”武氏爪牙大声请命。
“臣等附议。”一阵轰鸣声响起,发自群臣之口,七八成大臣全力支持狄仁杰。
“陛下,臣以为武氏为陛下血亲,立武氏天经地义。”王庆之上前一步,大声道:“还请陛下立断。”
群臣也是好一阵惊讶,个个眼睛瞪圆,打量着李隆基。
这就是武则天的悲哀,难以找到让她满意的人传承江山。
立太子这事争论了快十年了,无论是立侄还是立子。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不足,以武则天的精明,快十年了她还是没有决断,李隆基竟然说不难决断。她还真是意外。
要是武氏当上皇帝,李氏能有几人活命?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对于这太子之位,李氏是志在必得。再加上李氏得人心。有群臣支持,应该会成功。
“陛下,自古以来就未有侄子比儿子亲,立侄不如立子。”张柬之上前一步,大声道。
“嗯。”武则天微微点头,脸上泛着微笑,大为赞赏。
“也有理。”武则天重重点头,大为赞成。
“三郎,你莫要胡说。”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忙提醒。
接下来,就是唇枪舌剑,你一言我一语,双方各执一词。皆有道理,让武则天难以决断。
立太子这事儿争论了好几年,都没有结果。如今武则天的年事已高,已到了非决断不可的地步了。再加上北境安宁,正是处理这事的良机。
就是狄仁杰、张柬之这些重臣也是意外。
张嘉福这话不是搔到武则天的痒处了,而是戳到武则天的心坎上了。
“李隆基。你好大的狗胆,你竟敢诅咒陛下的江山不能久远传承,你当诛!”武三思一蹦老高,扯起嗓子大声喝道,吼声如雷。
更有人脸上渗出了冷汗。
“楚王这话有理,却是一个不好会招来滔天杀劫呀。”狄仁杰额头上也渗出了冷汗。
李旦、李显和太平公主对视一眼,脸色苍白。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是立武氏还是立李氏,陛下应当想想民心所向。”李隆基如同没有看见群臣那担心的神色似的。
武则天脸色难看,目光如同刀子似的,盯着李隆基。
李隆基昂头挺胸,目光清澈,对视武则天。
“哼!”武则天站起身,一甩袖子,转身快步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