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甚?甚?陛下还要封赏武三思?”立太子这事争论了快十年了,终于有了结果,而且还是他们支持的李氏胜了,他们不能不喜。
要是目光可以杀人的话,武三思和武承嗣都成了鸡零狗碎。
他们到了现在,都没有闹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武三思和武承嗣白白胖胖,李旦和李显饿得皮包骨了,谁心诚谁心不诚,就是瞎子也看得出来,怪不得武则天有如此感慨。
“两个狗东西,还有脸问。”武则天怒了,把武承嗣也给恨上了。
“武三思……”武则天眼中精光一闪,大声喝道。
“我有没有听错?我耳朵出毛病了?”
“陛下,武三思狼子野心。心怀不轨,没有诚心,对陛下不孝,陛下万万不可封赏他。”
“这意味着立太子一事陛下已经有了决断。”狄仁杰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很快就想明白了:“太子之位非李氏莫属!”
“我听错了?”武三思冲武承嗣问道。
“侄子不如儿子亲”,这是狄仁杰用来反对立武氏为太子的重要依据,而且,狄仁杰不止一次说过这话,而是多次说过。只是,每当说出这话时,武则天不会公然赞赏,只会稍为赞同一下罢了。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是呀,陛下。如此不仁不义之辈,理应重重处置,不可封赏。”
“哎!陛下糊涂了。”群臣也认为武则天是要立武三思为太子,一脸的不甘。
“老七老八,至诚至孝,饿了这么多天,都皮包骨了,仍是赤诚一片。”武则天打量李显和李旦,目光柔和,一脸的慈爱。
张柬之、宋璟、张说这些才思敏捷之人很快就想到这点,一脸的欣慰。
二人只觉武则天的目光如同刀子似的。一缩脖子,大气也不敢出。
上次关于立太子一事发生了大争论,难有定论,武则天很烦。这才过去多少时日,武则天就有了决断,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我明白了。”有大臣反应过来,大为欢喜,道:“陛下这是念在亲戚的份上,给他一个王位,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这辈子,他就到此为止了。”
“臣……在。”武三思一个激灵,颤抖着道。
“甚?梁王?不是太子?”过了好半天,武三思这才回过味来,当场就懵了。
可是,武三思不敢说出来,一脸的苦涩,道:“谢陛下厚恩!谢陛下厚恩!”
受封是大好事,无数人想要而不可得的美事儿,然而,武承嗣却是心惊肉跳,一脸的沮丧,跪在地上。
狄仁杰也是好一通惊讶,嘴巴张了张,愣是没有说出话来。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有此贤子!”群臣齐声道贺。
“不!”武三思和武承嗣听在耳里。如同雷霆轰鸣似的,摇摇晃晃,几欲晕倒。
说着说着,武承嗣就是羡慕忌妒恨,恨不得与武三思换换。
他也明白过来了,他的人生就止步于此了,不会可被立为太子了。
当然不满意了,要立为太子才叫满意,区区一个梁王,绝对不满意。
“陛下这还是好的,要是我一定把这两个狗东西宰了。”群臣在心里如是想。
如此巨大的变化,群臣想到了“变天”这两个字,谁能不惊诧?
“陛下,臣知错,知错。”武三思和武承嗣只觉天旋地转,忙跪在地上叩头请罪。
“那两个狗东西买通看守之人,整日里好吃好喝,比起在自己的府里还要逍遥自在。”武则天脸色阴冷,目光如同利剑似的,在武三思和武承嗣身上刮来刮去。
“幸好国老时常提醒朕,朕没有在立太子一事上草率,要不然的话,朕后悔何及!”武则天又是一句感慨。
“嗯。”武则天异常受用,重重点头。
从上次议立太子到现在时间并不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让武则天对二人观感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们还真是想不明白。
“封武承嗣为魏王。”武则天冷冷的道,一点也没有热情,好象这是施舍似的。
没错,这就是施舍!
以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的弄虚作假,武则天对他们是失望透顶,完全可以把他们削职为民,却是念在旧情的份上,封他们为王,这是实打实的施舍。
“谢陛下。”武承嗣有气无力的谢恩。
武则天收回目光,站起身,大声道:“立太子一事,是该决断的时候了。朕意已决:太子当立子!”
“陛下英明!”武氏不得民心,而李氏很得人心,群臣一直在为立李氏而努力,今日终于成功,群臣大为欢喜,齐声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