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人此言差矣。”一个叫窦怀贞的官员上前一步,道:“按宋大人之意,不顾长幼之序,而以才德论。可对?”“国老此言差矣。”一个大臣上前一步,大声反驳狄仁杰。
姚崇号称唐朝最有才干的宰相之一,却是与张说是死对头。两人到死都在相互算计,遂有“生张说不如死姚崇”的典故。
“这……”张柬之哑口无言。
“这……”姚崇说的是事实,狄仁杰无法反驳。
“没错。”宋璟道。
“姚大人,你这话不对。前朝不立长而立幼,是以败亡。”张柬之忙来帮腔。
李隆基曾经亲自把两人叫到一起。给两人排解,要两人放下这段恩怨,却是没用。两人当着李隆基的面答应不记仇了,背着李隆基还是爱怎么斗就怎么斗。
“从古至今,就未有立皇太女之事。”狄仁杰不干了。要是不能把太平公主打下去的话,这长幼之序就难以保证了。
“不会吧?这就对上了?”李隆基看在眼里,觉得不太妙。
两人之间的仇恨说到底,就那么一点儿小事,还在两人不得势的时候。张说参过姚崇一本,自此以后,两人就是势成水火,相互敌视。
“姚崇不愧是大唐名相,这口才非常好。”李隆基大为赞赏。
姚崇是李隆基朝的头号大臣,也是“开元盛世”最有名的大臣,与房玄龄、杜如晦齐名。后人认为整个唐朝虽然人才济济,若论宰相的话,只有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和宋璟四人最为了得。
由此可见。姚崇是如何的了得。
“国老,你此言更加不对。”姚崇却是声调有些高,反驳更加得力了,道:“汉高早欲废惠帝,因留侯之计而不得不放弃。惠帝即位,吕氏当道,诸吕乱政,赖周勃陈平方才重安刘氏,帝即位,大汉得安。国老,姚某说得可对?”
李旦自从被废以后,十几年来就居于东宫,仪比太,被尊为“皇嗣”。至于皇嗣是个什么官。既不是太,却又凌驾于群臣之上,和太没有太大的区别。
“张大人,你此言差矣。”宋璟立时接过话头,反驳道:“杨勇虽是长,却是无才无德,奢华无度,帝不得不立杨广。杨广才智非凡,弱冠平南陈,一天下,率军北征,大破突厥,威名天下传。即位以后,杨广收西域,设郡县;开大运河、北击突厥、东击高丽,前朝之强,千古罕有。就是太宗皇上,对杨广也是赞赏颇多。”
只见姚崇身长八尺。很是高大威武,而又不乏儒雅之气。看上去既象士又象武将。而且,其人还有一身正气。
原本以为决定立李氏为当可以长舒一口气,安静一阵,却是没有想到,烦恼还在后头,究竟立谁为太一事又来了。
隋炀帝还在弱冠之时,就率领几十万大军平定南陈,统一国家。那时候,他率领下的隋军号令严明,秋毫无犯,百姓称颂。而且,他平定南陈后,把南陈的图书收集起来,派人整理,这为南北朝大乱之后汉化的恢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说一生参过的人还会少吗?记张说的仇也没有多少。姚崇一辈被人弹劾还会少吗?姚崇又不记别人的仇,却记住了张说,两人就因此事而结了一辈的仇。
“好一个姚崇,不说才能,只是这长相就让人肃然起敬。”李隆基在心里暗赞。
群臣一瞧,这个反驳之人并不是朝重臣,而是一个地方大吏,群臣大为陌生,又是好奇,问道:“此人是谁?他好大的胆,竟敢反驳国老。”
“姚大人,你此言过也。”狄仁杰也是一愣。敢如此直言狄仁杰不对的人并不多,立时反问道:“自古以来。长幼有序,汉高因之不废惠帝,姚大人不会不知道吧?”
“没错!”一片附和声响起,声势不小。
这就是李旦的优势。
为了收拢南陈读书人的心,他与南陈读书人谈诗论赋,这些读书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而归心,这对江南之地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于建大运河、北击突厥、东征高丽,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尽管隋炀帝因为东征高丽而失败,却是不能抹煞他的历史功绩。
“没错。”姚崇和张说他们齐声赞同。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哼!”张说和姚崇同时一扭头,甩甩袖,扬长而去,仿佛遇到大仇人似的。
“张说,你怎如此对姚大人?”李隆基问道。
“碍眼。”张说气恨恨的道。
“姚大人,张说与你无怨无仇的,你何必置气。”李隆基冲姚崇道。
“看见他就生气。”姚崇眼睛朝上翻,直接把张说无视了。
这一世,张说没有参过姚崇,两人还是不对付,难道真是命里犯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