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烦!烦死朕了!”武则天退朝后,并没有回寝宫,而是直接去了佛堂。
慧辩一见武则天到来,忙前来迎接,道:“贫僧见过陛下。”
“大师免礼。”武则天摆手,道:“朕心里烦,前来佛堂静静心。”
“陛下,你何事烦恼?”慧辩大为惊讶,道:“这立太子一事不是有了决断么?”
“进去说。”武则天率先进入佛堂,在铺着锦绣的蒲团上坐下来,道:“立太子之事没那么简单,先是朕为立武氏还是立李氏烦恼,在大师的帮助下,这事儿算是有了决断。可是,烦恼接着又来了,适才在朝堂上,群臣为立老七还是老八争论,最后,连太平也来掺合了。”
“原来如此。”慧辩点点头。
“国老、张柬之这些老臣支持老七,他们认为长幼应该有序;宋璟、姚崇、张说这些年轻人却是支持老八,他们认为应当立贤;窦怀贞、萧至忠他们支持太平,要朕立太平为皇太女。”武则天的眉头拧得很紧,成一个川字,道:“老七老八和太平,各有各的势力,声势不小,一个不好就要出大事。”
慧辩有些不解,道:“陛下,您这话是不是太过了?朝中大臣,以国老为首,有国老的支持,那就是势力最大的了呀。”
的确是这样,以李隆基在军中的声望,他的话就是命令,比起武则天的话还要好使,只要他开口,要把谁谁安插到什么位置,掌管兵部的人一定会照办。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太平公主狠辣之人,上次在武三思和武承嗣诬告李旦一家时,就想趁机除掉李旦,却是被李隆基破坏了。为了上位,除掉李隆基她也不会手软。
武三思和武承嗣弹劾李隆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很有道理。只是,李隆基把安插人手,培植势力进行得堂而皇之,让人不得不信以为真,他用的就是阳谋。
“至于太平,她暗中布局多年,支持她的人也不少,朕若立她为皇太女的话,老七老八的人会极力反对,同样不得安宁。”武则天无奈的叹气,道:“这立太子一事,咋就如此烦人?”
“当初就失策,不该让他去兵部。”窦怀贞很是后悔。
就是武则天、王孝杰、太平公主,他们都认为李隆基去北方不过是“捞”点军功,而不是“建”军功,更不会想到李隆基立下如此大的军功。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而且,上官婉儿是太平公主的智囊,每当太平公主有难决之事,都会找上官婉儿商量。
有什么权力比军权更可怕,更有力?李隆基掌握了军权,就等于掌握了最强大的力量,谁都得忌弹他。若是违反他的利益,即使武则天的话也不好使。
“公主说得对,庐陵王和皇嗣并不可怕。他们没有过人的才华,又不能决断,公主要取代他们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除掉李隆基。”上官婉儿适时开口,声音清脆悦耳,很是动听:“你们可有妙计?”
“难办,真的难办。”慧辩也是觉得这事棘手。
狄仁杰德高望重,他的影响非常大,能得到他的支持,按理说就稳妥了,武则天不必烦恼。这就是慧辩不解之处。
“早知如此,当日就该阻止他去北方。”太平公主很是后悔,道:“说到底,是我小瞧他了。不仅我小瞧他了,就是陛下也是小瞧了。嗯,应该说天下人都小瞧他了。”
“没错。”萧至忠也是赞成这话,道:“皇嗣无才之人,不能决断,他的主心骨是楚王,只要拿掉楚王,皇嗣也就完了。”
“没用。”上官婉儿立时否决了,道:“李隆基最为可怕之处,就是他能把私利做得堂而皇之,还能得到陛下的认可,他用的是阳谋。别的不说,就说他安插人手一事,他的确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却正大光明的进行。就连他掌控神都驻军,都给他说成他熟悉陈玄礼他们,用得顺手,一旦有事,他就能很快控制局势。这点,陛下也认可。”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的交情极好,可以说是“闺蜜”,两人好到无话不说的地步。
这是大事,不能不虑。
“陛下,你是更倾向皇嗣?”慧辩问道。
狄仁杰的优势在于他德高望重,影响大,可他的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年岁太大了,他活不了几年了。若是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那么,狄仁杰、张柬之这些老臣不在了,谁来辅佐李显?
若是在去岁阻止李隆基去北方参战的话,就不会有眼前这样的烦恼了。可是,那时节,又有谁把李隆基放在眼里呢?
张易之、张昌宗、窦怀贞、萧至忠这些人先后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