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书中乾坤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香。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
——湖北崇阳儒医熊伯伊
转眼间,三年级的上半学期已经下来了一半的时间,这期间,高泽回学校参加了期中考试,结果以无可争议的双百夺了全年级的第一名,他的同桌董琴是第二名。
高泽的成绩在学校和老师的意料之中,不过在学生中却是产生了轰动,想想也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从未上过学的学生,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总共也没上几节课,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这让其他的学生情何以堪呀!
而高泽的同桌董琴小姑娘,其实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桌了,两人坐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也没超过三、四天,虽然考了第二名,但却没有半点的自豪感,有高泽这个妖孽在,谁还能得瑟的起来呀!
不过,这也让董琴对自己这个难得露面的同桌有了更大的好奇,有时心里竟然还会莫名其妙的想起他来。
秋天匆匆离去,冬天的脚步近了,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寒风乍起,天气越发寒冷,冷飕飕的呼呼刮着,人们穿上了厚厚的衣服,路上的行人少了,替代他们的是枯黄的树叶。
应该是金圣叹先生说过的吧!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而《水浒》呢,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
高泽当然也明白这种说法的来历和原因。
还有个杂文家高旅另有说法,他认为“老不读三国”是:“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
刘备在没有诸葛孔明的时候,和两个结拜兄弟到处投靠,四处为家,一直都无法建立自己的基业,关羽和张飞都是乱军阵中取上将首级的人,足以让刘备不死,但是也没发展,所以,一定要文武兼有。
也许有人读书为了千种粟,也许有人读书为了黄金屋,也许有人读书为了颜如玉。
自古以来,有武将足以保命,而有谋士才得以发展。
这“老不读三国”看似振振有辞,其实却不耐推敲:首先,说老头子本来就坏,有些一篙子打落一船人的扩大化嫌疑——老头子中固然有康生、林彪等坏蛋,不还有孔夫子、海青天这样的好人么?
古人云:“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曹操也不老呀,再说要变曹操早变了,何至于到老了看了三国后再变?
为什么?怕你推翻他的统治。
为什么呢?
不行,一定要去看看,,可是这天都黑了,我这胆子?嘿嘿,不好意思,有点小,唉,看来只有明天再去了!
光秃秃的树木,像一个个秃顶老头儿,受不住西北风的袭击,在寒风中摇曳,有的小树经不起冬天的摧残,早在初冬的时候就“夭折”了。
那些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无病呻吟的文字,他一看就讨厌了,但那些真情实感的篇章,哪怕很短,也往往让他心旷神怡,不能自己!
安定团结的局面还要不要?
其实,《三国演义》开篇那首调寄《临江仙》说得多好啊!
看他面前厚厚的一摞书,赫然是四大名著,这会儿高泽的手上捧着的居然还是一本线装竖文的《水浒》!
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不逾规矩,看看三国有什么要紧的?
夜里,高泽也没睡好,做了恶梦,也许是看了《西游记》的缘故,也许是外面刮着的呼啸的寒风,竟然就梦到了黄风怪,作起法来,一阵黄色狂风,飞沙走石,朱倩玉的小草屋的屋顶,瞬间就飞上了天空。
其实,这段时间,高泽经常去朱倩玉家的,要么是他师傅让送东西过去,要么就是他自己时不时的送点吃的用的过去,倒也没多远,走路也就半小时不到。
因为古人的寿命比较短,所谓“老不读三国”,是指30岁以上成年人、有政治头脑的人,不让读三国。
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喝了一口水,好像把所有的知识都咽了下去。
紧接着,狂风再起,中间依稀夹杂着黄风怪的妖手,大手一挥,一老一小,两个孱弱的身影,被狂风裹挟着,卷上了天际。
他觉得,书是他的朋友,永远的朋友。
难道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像钱钟书在《围城》里形容老头子谈恋爱如老房子着火一样烧起来没救?
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
其实,在高泽认为,之所以“老不读三国”,就是因为三国一书有太多的人世沧桑与人生感慨在里面,老年人读了难免心潮起伏,不能自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