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一座大型的太空基地已经建成。这些金属箱子模样的科技造物便被放置到了太空基地之中。
这些金属箱子便被克隆体与机器人们放置到了自动充能流水线上,完成了工质与同位素电池的补充。
之后,这些金属箱子的指挥权限被统一交给了悟空ai。
在遍布整个牛郎a系统的众多探测卫星的观测之下,已经闯入,或者即将闯入牛郎a系统的无数或大或小的小行星的数据全部被收集了起来。
经过悟空ai的运算,具备威胁的小天体立刻被分辨了出来,然后指令立刻下达到了这些金属箱子之中。
刹那间,如同蜂群离巢一般,数千台金属箱子在自身动力的推动之下,迅猛的离开了太空基地,各自分散向着预定的目标冲去。
来到目标身边后,这些金属箱子便会自动附着到那些小行星之上。
它们身上的金属爪子能让它们牢固的附着在各种形状、各种材质的小行星之上。完成固定之后,离子推进器即刻启动,推动着这些小行星改变了当前轨道。
于是,这些原本要撞击到牛郎a1上的,便被推离,无法再撞上去;
原本要撞到牛郎a,那被李青松规划为氘气田区域的,也被推离,撞击到了牛郎a的其余位置。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较小的天体,这种金属推进器只出动一个即可完成推离。如果是较大的也没关系,这些推进器还能在悟空ai的指挥之下,自动完成编组,自动探测小行星的形状与质量,自动计算固定点和各自的出力高低,一同协作完成推离任务。
在十亿多名克隆体的协作,在众多工厂的轰鸣之下,平均每天都有一万余台推进器被散步到太空之中,纳入到悟空ai的统一指挥之下。
太空之中,专门供这些推进器停放、充能的太空基地也迅速建成。
于是,平常时候这些推进器就自行在太空之中游荡,一旦接到来自悟空ai的命令,周边的推进器就会自行向目标汇聚。等到能源或者工质不足的时候,便会自行向太空基地汇聚,完成一系列充能补给之后,又会自行离开进入到太空之中,等待下一次指令的到来……
这一套系统的功能已经相当强大,但这并不是整个天网计划的全部内容。
这种采取同位素电池为能源,小型离子推进器为动力的推进器,其功率毕竟太低,仅能解决尺寸在10米以下的小行星的推离任务。
再大的,就有心无力了。而这种较大的小行星在牛郎星系之中并不少见。
于是李青松还开发了第二种型号的推进器,其尺寸达到了两米以上,总质量有5吨左右。其能源也不再是同位素电池,而是真真正正的核裂变反应堆。
在这之上还有更大的第三种型号,其尺寸最高能达到十米,总质量最高能达到100吨,能源采取的则是核聚变反应堆!
此刻,三种型号的推进器便自由活动在牛郎a系统之中,统一在悟空ai的指挥之下执行着各种型号小行星的推离工作。
但,这些数量众多的推进器仍旧不是天网计划的全部。
天网计划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