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来,罐子村损失算最小的。
现在抢险救灾是第一要务,所有事情靠后站,公社里已经上报灾情,估计今年公粮不用交了。
对于受苦人来说,这是件好事。
当然王满银家小作坊只能暂时停工了。
不过他和兰没有闲着,而是学村里其他人那样,早早进地扶苗。
一场暴雨,几乎所有庄稼都被掩埋在厚厚的淤泥之下。如果现在不能把庄稼苗扒拉出来,等淤泥晒干,估计要全部糊死了。
当然,他们两口子主要清理川道里几亩玉米和向日葵,根本没管坡地上种植的小茴香。
小茴香和其他庄稼不同,是可以扦插种植的。只要根部没死,就可以存活下来。
直到一个星期后,关于洪水的痕迹终于大半褪去,黄土高原的草木重新焕发出生机。
天气再次变得炎热,道路彻底晒干。
得知原西县通车的第一时间,王满银就安排人将前段时间包装好的各种炒货装车。
同行除了自家四口人外,还有少平和田晓霞,以及少安家两个孩子。
好在四轮后车斗足够大,即使装载两千多斤炒货,还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坐下。
田晓霞最初打算来原西县采访粮食方面问题的,只是现在整个报社都在关注南方水患重建事宜,她要赶回去值班,采访自然不了了之。
至于为什么带兰和孩子们,主要王满银暑假前曾经承诺过,带他们去京城游玩。目前这情况,家里一大摊子事儿,旅游计划只能暂时压后。
为了弥补,稍后给几个孩子每人买本小人书。
车斗里带人,王满银没敢开太快。往常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差不多跑了俩小时,快中午时才抵达县城。
现在县城持续基本恢复正常,只能从路旁房屋上,依稀能够看到些许洪水留下的痕迹。
将少平和田晓霞送到汽车站,王满银又开着四轮车在县供销社附近停下。
见仓库大门紧锁,他只得留兰看着孩子和四轮车。自己去供销社借一辆自行车,骑着去找郭卫东。
等王满银带着郭卫东返回仓库,发现兰和几个孩子正蹲在阴凉处,人手一根冰棒吃着。
“满银,刚才有个卖冰棍的路过。我买了几根,也有你们的,赶紧吃掉,别等下化完了……”
“谢谢嫂子,”郭卫东感谢一声,伸手接过。
倒是王满银有些惊讶:“卫东,县城里边现在有冰棒厂吗?”
早在几年前,黄原市已经修建了一家冰棒厂,王满银采购原料时吃过两次。
可惜这东西没办法长途保存,所以没给家里人带。
没有想到,现在原西县也有了。
“嗯,”郭卫东点点头道,“是咱们县原本酱油厂改成的,下雨前已经生产出来,现在对外做批发,两分八一根。五十根送十六根,县城不少闲人都驮着泡沫箱卖冰棒呢。”
“两分八一根,五十根送十六根……我们买的五分钱一根,这也赚太多了。就是说,实际上进价更低,一根冰棍成本只有两分一……爸,这比咱家卖炒货利润还高!”刚听郭卫东说完,王幸眼珠子咕噜噜乱转,已经把细账给算明白。
“六十六根冰棍批发价一块四毛钱,要是五分钱一根,卖二十八根就能收回成本,剩下都是利润,一天可以赚快两块钱。”王磊也吧啦吧啦算起来。
跟着,他兴奋冲郭卫东道:“卫东叔,我看他们卖冰棒那个泡沫箱,能保存多长时间不会化?”
“大概七八个小时,”郭卫东有些机械的回答。
这账算的太精细了!
他看着眼前两个孩子,脑海中不由冒出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王大哥做生意精明,孩子们也不差。
“八个小时,应该够了。”
王磊立刻扭头道,“爸,你给我买个泡沫箱,暑假闲着没事儿,我可以到公社集市上卖冰棒!”
“我也要……”王幸同样举起手。
王满银不知道该说啥,来城里一趟,两个孩子竟然动了做卖冰棒生意。
他们只看到利润大,却没想到其中存在风险:家里没有冰箱保存,一旦不能冰棒及时卖掉,那就要赔本了。
不过王满银依然很欣慰,他们能想到这一点,已经超过同龄人许多。挣不挣钱无所谓的。
“卖啥卖,你们以为卖冰棍那么容易。这天太热……”兰出声训斥道。
没等婆姨说完,王满银就截住话茬:“买,等下给你们一人买一个。”
见丈夫表态,兰立刻止声。
“爸,真的,太好了!”两个家伙欢呼起来。
王涛和虎子、雅洁同样兴奋拍手,连说以后可以吃冰棒了。
“不行,你们吃冰棒要拿钱买!”王磊义正言辞拒绝。
“我是你弟弟,”
“亲兄弟明算账……”
把冰棍吃完,王满银和郭卫东开始卸车。
两千多斤货,三十四个蛇皮袋,十几分钟功夫轻松卸完。
完事儿后,王满银和兰又带着孩子们骑车去酱油厂买泡沫箱。
路上,兰忍不住开口道:“你也是,大热天让他们瞎胡闹,万一卖不出去全化掉咋办?”
“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有赔有赚很正常,正好让他们体验一下挣钱的难处。”王满银说出心里所想。
来到酱油厂门口,几人就见墙上贴了一张大大的红纸,写着批发雪糕几个大字。
此刻,院内不少人推着自行车进货。
王满银直接找上售货员,冲对方笑道:“同志,你们李厂长今天上班吗?”
“你认识李厂长?”女售货员疑惑抬头问。
“嗯,在一起喝过酒。”
王满银没有骗对方,之前真一起喝过酒。
一句话:即使在原西县城内,王满银现在也属于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物,这些年认识的人自然不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