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游说张济
“主公不必惊慌。”
贾诩见状,连忙拱手说道,努力安抚张济的情绪:“若是诩所料不差,此番朝廷来使,未必就是坏事。说不定,这还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呢。”
“哦!?”
张济听得贾诩这么一说,心里的担心顿时就消散了大半。毕竟,贾诩在他心中,一直是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形象,对贾诩的话,他向来是深信不疑。
旋即,张济低眉顺眼,态度诚恳地请教道:“还请先生仔细说说,济也好有所准备,不至于到时手忙脚乱。”
“不敢。”
贾诩态度摆放的相当正,并没有因为张济的低声下气就自得自满,反而更为谦逊道:“诩走投无路,幸得主公收留,得以在这乱世之中有一处安身之所。自当为主公筹谋利害,尽心尽力,以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
两人一番你来我去的谦逊,看的一旁的张绣很是不耐烦,他性格直爽,向来不喜欢这种弯弯绕绕的场面。忍不住开口道:“叔父、先生,朝廷的使者可在驿馆等着呢,您有啥高招就赶紧说吧,别再磨蹭了。”
张济登时气急,恶狠狠地瞪了自家侄儿一眼,怪他不懂规矩,如此莽撞。
贾诩却是从善如流,并未在意张绣的急躁。当即给张济叔侄俩解释起来:“以我之见,此番朝中来使,必是因邓义而来。”
张绣傻愣愣的询问道:“邓义?邓义是哪个?我怎地一点印象都没有。”
张济也有些不自信道:“前日里来的刘表使节,是不是姓邓?我当时也没太在意……”
对这叔侄俩的反应,贾诩表现的波澜不惊,心中却是暗自叹息了一声。这两人,一个有勇无谋,一个虽有些谋略,但却不够果断和敏锐。在这乱世之中,想要长久立足,着实不易。
“不错,正是荆州来使邓义。”
贾诩耐心地接着说道:“先前我们派人前往南方打探,可是大有收获。谁能想得到刘表在荆南竟遭遇如此惨败,两大水师全军覆没,蒯越的荆北征讨军生死不知。如今襄阳城中,一日三惊,人心惶惶,听闻刘表更是吐血昏倒,病情严重。”
“如此境遇,刘表自然不会只向我等一家求援。”
贾诩露出一个了然的笑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况且刘表以及荆北诸君说不定还打着制衡的念头,拉来朝廷,也好制衡我等。他们想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来维持自己在荆州的统治地位。”
听完贾诩的分析,张济大喜,拍着大腿称赞道:“先生所言甚是。只是先生,如今局势如此复杂,我又该如何应对呢?还望先生能为我指明方向。”
贾诩对这个问题显然早有预算,心中已经有了成熟的应对策略。当即回答道:“大汉有天下四百年,根基深厚,虽历经乱世,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天下群雄,半数姓刘,可见其虽天命有衰,气数却未必已尽。”
“天子自回雒都之后,天下各州大半恢复了朝贡,四方诸侯纷纷遣使入朝,这也可略窥一斑。朝廷在天下人心中,依旧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主公若能顺应大势,归顺朝廷,不仅可以获得朝廷和天子的认可,还能在这乱世之中,为主公自己和麾下将士谋得一个安稳的前程。”
贾诩这番话,等于是赤裸裸的劝说张济投降朝廷,更直白一点,则是投降曹操。
这要换了其他人,估计等来的就会是一场剧烈的风暴,可说话的人是贾诩,情况却又不同了。
张济、张绣叔侄俩居然没吭声,只是沉默不语。
贾诩倒也是没有催促他们,只是继续说着分析:“主公,若是朝廷和曹操不曾掺和这次襄阳的事情,那我们还能从刘表身上撕下块肉来。可现在的处境,反而成了我们被曹操和刘表夹击了的状态,商城不过弹丸之地,我等皆处于危地也。”
长安有四关,其中最为出名的自然是秦汉时期的函谷关以及后世的潼关。而紧随其后的,则是直通南阳盆地的武关。
武关之险,不在函谷关之下,甚至犹有胜之。
因为函谷关旁边是黄河,而武关旁边的却仅仅只是丹水。
打通了函谷关,就能直入关中,一片通途,再无阻碍。而且还能有黄河为后勤运输补给线,可谓是事半功倍。
可打通了武关,你会发现后面还有长长的丹水谷地,上面坐落着商城、上雒、蓝田等关垒要城,一个个都是处在狭窄的丹水通道之中,各个易守难攻。攻击一方还没法绕过去,就算不考虑后勤的问题,都没地方给你大军迂回。
这正是应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名,武关通道正因其雄险还在函谷之上,收益又远不如攻破函谷之后的效果,故此中原征战数千年,绝大部分的战役都集中在了函谷关,而忽视了武关。
如今,张济所在的商城就是这么个尴尬的处境,地处狭小,民稀田少。别说张济有一万多,将近两万人了,就是两千脱产军队也是养不起的。
好在武关一直都在张济手里,每年秋收就像是打卡上班一样进入南阳盆地,帮着刘表搞搞秋收减负的工作,才能勉强糊得了口。
可正如贾诩所说的那样,原来能这么苟着,是因为丹水通道的另外一头是自己的盟友西凉武夫集团。但现在李傕、郭汜都已殒命,长安也落入了曹操之手。
更要命的是,刘表现在还跟曹操勾搭上了,这两人一旦联手,那张济、张绣叔侄俩立时就变成了风箱里的耗子,进退两难了。
原时空里,张济死后,张绣为什么会去投奔刘表,给刘表当守户之犬?
可不就是曹操打下了长安,剿灭了李傕、郭汜吗?
只是现在张济虽然没死,可局势却要比原时空中还要恶劣,因为刘表显然不足以为靠山了。
张济、张绣都不是傻子,再加上他们叔侄俩对贾诩是真的信服,不由的开始倾向于贾诩的意见了。
张济有些艰难的问道:“先生,如今之计,只能……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