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撞击实在太过频繁,便导致这被李青松命名为牛郎a1的卫星也遭受了池鱼之殃。
哪怕仅有万分之一的质量撞到它上面,也高达一亿吨了,等同于数万颗半径为10米的小行星。
因为牛郎a的引力加速太过庞大,导致就算是这样一颗小行星撞击,其释放出的能量也高达3.2*10^15焦耳,等同于大约80万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
而如此猛烈的爆炸,在这颗星球上平均每天都要发生数万次。
可想而知,这颗星球之上的环境有多么恶劣。
当然,小行星的撞击可不会挑地方,不会特意避开李青松进行建设的这些地质稳定区。
之所以这里不受撞击,无非是李青松派遣了大量飞船,将所有原本要撞击到这个区域的小行星全都摧毁或者推离了而已。
在进行庞大地面建设的同时,对于牛郎a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开发也未停下。
李青松特意挑选了一处气流较为稳定的区域,将大量经过改装的木星飞机释放了进去。
不特意改装一下可不行。因为这颗星球表层的重力高达地球的十倍,不改装,可能刚一放进去就被自身重量压散了架。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这种环境之中,工作在木星飞机里的克隆体也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导致折损率极高。
但这也没有办法。想要开采足够数量的氘气,就必须要在牛郎a的大气层之中活动。
在李青松不计成本、不计克隆体损失的全面投入之下,巨量的氘气源源不断的被开采出来,然后如同洪水一般涌入到了聚变电站之中,支撑起了李青松所主导的所有工业建设需求。
仅仅不到一年时间而已,李青松麾下便拥有了超过一万座大型工厂,整个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完善。
众多核聚变电厂、矿场、钢铁厂等基础工厂之外,李青松此刻甚至已经可以做到在牛郎星系之中本土化生产战舰、飞船等高集成度的科技造物了!
但此刻的工业规模还是太小。下一步所需要做的,便是在现有工业基础的支撑之下,开发更多的星球,建造更多的工厂,一直到整个工业体系彻底完善,工业产能攀爬到最高为止。
无论是在牛郎星系停留下来发展科技,还是采集物资准备下一次星际远航,都要到那个时候才能进行。
但想要扩大工业规模,攀爬最高产能,此刻的李青松却面临着一道难题。
仍旧是之前便一定程度上困扰李青松的那个问题。
牛郎星系太过混乱,小天体撞击事件实在太多太多,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掉这个问题,才能谈扩大工业规模的事情。
(本章完)